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散文精选 > 优美散文 > 正文

溪山记忆

作者: 吴伊然2011/02/27优美散文

人有时真的很怪,当你明知还不能离开的时候,你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见人便说:“真的呆不下去了,烦都烦死了,如果能早些离开就好了。”可是一旦当你不得不离开时,你才发觉原来自己对她是那么的依恋和不舍。比如家乡,比如母校。

无论是家乡,还是母校,我都深刻地体验过那种感受。只是家乡离开的次数多了,时间也长了,便也有些麻木。也知自己是再也回不到家乡往日的氛围里去了,干脆索性狠下心来远走天涯,便也无多少牵念。

可是母校就不一样了。虽然每个假期都会离开母校一阵子,但那毕竟是短暂的,明知自己还是会回来的。因此那些次是巴不得离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根本就没有心思去依恋母校,甚至把母校放在脑后。等到离近返校时还很不乐意地要谩骂上几句:“怎么假期就这么短呢!怎么时间就这么快啊!还没玩够又得上学了啊!”想起往事和现在的心情对照起来真的有千里的差距、万般的不同。

现在真的很依恋母校,因为知道离开这个港湾就划向了社会中的茫茫大海。波浪滔滔、风声啸啸,时时刻刻都将是在搏斗中生存,一不小心一个浪打过来,船就翻了,人生也就结束了。生命是那么的可贵,生活是这样的美好,世界是如此的精彩,怎能不让人留念、不向往呢?

所以想想前程就觉得可怕,也因此更加想念在母校港湾里无风无浪的悠闲生活和浪漫情怀。

人说,大学是伊甸园,看来真的没错。只不过我是在走过之后才发觉。是遗撼吧!也说不上。还好还是明白和体悟到了,在旅途中也会多一些回忆,心灵也会充实一些的。

现在我已经抛掉前方路上的恐惧和顾虑,完全沉醉在欢乐的母校回忆当中,像播放电影一样重新来播放一次。只是这部影片是自己亲身经历拍摄的,拍到结尾在剪辑后,独自坐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再次来观看自己一路走来的时光印痕。在甜美的微笑声中隐含着深深的疼痛,影片中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已判若两人。一个是单纯、欢乐,一个是成熟、惆怅。我想或许这就是一个人成长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吧!没人会逃得过的,除非他永远都长不大。

影片是一轴时间的长卷,慢慢展开,往事历历在目。

刚来母校时的兴奋与跃动的心情,军训时的自信与坚强的模样,友好和善良的同学一举手、一投足都呈现在回忆中的影片里。每每此时我都会会心地灿然微笑,觉得是那么的难得、那么的可贵。

我的大学是一段静美的时光,虽然社团琳琅满目,但我从未涉足。在来母校第一个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顺利地成为了校报的一名记者。这和文字有缘、和校报有缘。在这里我得到了成长。我是校报培养起来的一名文字爱好者和新闻事业的追求者,这一点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曾记得香港凤凰卫视着名主持人杨澜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我想这于我和校报来说是何其的相似。我在校报里是一个不成功的记者,甚至相当的失败,但我在这里得到了成长。刚进校报时一无所知,仅凭一筐热情。校报编辑老师精心辅导、耐心培养,那场境至今依然记忆犹新。编辑老师的待人亲和、平易近人,使我对为人处世的学习上有了一个飞跃性的进步。编辑老师的认真指导和谆谆教诲使我对工作态度有一个很大的转变。是编辑老师教会我在工作上要认真严谨、勤思好问。在生活中要待人亲和、以人为善。在求学生涯中能遇到这两位老师并深得她们的培养和辅导是我大学时光最大的收获。无论是在工作原则和态度上,还是在为人处世的生活中,她们都是我的启蒙老师。

在校报中我之所以是一个不成功的记者,是因为自己资质平平,并无多少造化。尽管如此,我在校报的这几年里还是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点我深深地感受得到。没有校报,我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进步,也不可能成长得这么快,这是无庸质凝的。校报是我成长的摇篮,我会永生铭记于心。

我的班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女儿国,班上三分之二多的同学是女生。因此在长期的氛围熏陶下,我粗暴的性格慢慢地变得柔和起来,心境也异常的平和。我想一个人如果缺少了争执的对象以后,他也会自知无趣,慢慢地会平静和心胸广阔起来的。文化的氛围是能够相互传递、彼此感染的。我自知心理素质不好,性格叛逆致极。但在这个班集体里,我尖锐的棱角被磨合得平滑和顺畅了许多。我要感谢我的同学们,他们对我性格的重塑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中国自古就有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对此观点深信不疑。

我想我要特别提到三位同学,他们对我的影响极为深刻。第一位是与我亲如兄妹、情如手足的艳。在我对理想苦苦追寻而茫然无助的时候,艳总是给予我思路上的开导和精神上的鼓励。在生活中像个姐姐一样照顾着我。每置此境,往往会有别人投来异样的目光,乃至背后的指指点点、切切私语。但我们并未置之于顾,自觉身正不怕影子歪、心净行自洁,任人去说。正因我们对原则的坚守和友情的追寻,我们成为了班上令人钦慕的好朋友。

在我的生活里有着强大的自卑感和叛逆性,一般的同学是不怎么会和我走得太近的。而莉对我的冷漠和孤傲总是投来温暖的目光和善良而甜美的笑容,在我最为孤独和寂寞的时候都会打来电话问候与关怀。她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粒小石头,在我茫茫的平静海水里激起层层浪花,让我看到生活的精彩、世界的美丽。更是对我心灵的阴霾投来温暖的缕缕阳光,让我看到希望所在的方向。感谢她让我的生活增添了快乐的色彩,让我觉得在这里并不是那么的孤单,至少还会有人能够记起我、关心我。

胡是我在班上算得上至交好友的唯一铁哥们。由于我的性格缺陷,很少去和别人相处或塔话。胡之所以同我成为铁杆兄弟,缘于我们都有激端的思想和叛逆的性格趋向。能与之无话不说、彼此交流,也算得上是最为信任的安慰。

我的大学时光很多情节的影像都会或多或少地与这三位至交好友有些关联,感谢他们在我的求学生涯里划上的精彩笔墨。让我看到生命的美丽,感觉到旅途中的欢乐。

但更多的时光,我还是喜欢独自一个人安静地生活,认真地思考和慢慢地享受。我的享受没人能懂。我可以在秋日的午后躺卧在草坪上沐浴阳光的温情,在后山的旷野上聆听火车疾驰而过的鸣笛声和水牛嬉戏的场境。也可以看着大片的稻浪金灿灿地随着微风吹拂左摇右摆。也会一个人走在河岸边静静地观赏和遥想往事与憧憬未来。甚至是坐在一个地方看着夏日深蓝色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我都会觉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和幸福。

我安静的生活更是让我的朋友们不可思议。有三个假期我都是在学校里呆着,空空的宿舍只我一人,墙角上的蜘蛛网一个大似一个,桌子上的灰土可以用手指在上面写字演算。夜晚静得出奇,四周一片漆黑,只我这里还有一盏微弱的灯光。旷野上晚风呼啸,蝉鸣声声,我的电话从来不会响起。

暑假还稍好些,寒假可就惨不忍忆。暑假留校的同学稍微要多一些,就算不认识别人,也总会感觉得到有同类的存在,多少能减去一些害怕。而寒假因受中国春节文化的影响,无论离家远近,绝大多数的同学都会选择回家过春节,留在学校里的同学一般都是迫不得已。冬日里我把窗关紧,只见窗帘被缝隙的来风吹动,玻璃窗外呼呼的叫啸。高原极致寒冷的那些天我基本上是足不出户的,吃饭都是早已准备好的干粮或者方便面。一个人躲在被窝里捧书而读。那种孤寂和落寞的心境冰凉到了极致。但追求理想就得坚强度过、坚韧地应对。

我经常会做起白日梦、会走神,而且一走就是天南地北、十万八千里。往往是身在此而心已在彼,并且不断地游走。我的思考没有规律,也不成系统,完全是顺性而为,是典型的意识流。有一种异想天开的不真实和童话世界里的幻想。尽管如此,也不能怀疑我思考的认真程度。

回忆的影片就要播放到最后,在一些晚会或者演出中安排节目时,导演往往都会把精彩和重要的安排在两头两尾。中间环节可以挑一些稍微次等的。因为只有开始好看才能提得起观众的兴趣,只有结尾吸引人才会使得观众耐心地等待,只有把次要的节目安排在中间环节才会使得整个晚会演出更加的充实。我回忆的影片也是这样导演和播放的。

我喜欢文字是最近几年的事,而我的导师就是那么一位为人谦和、热爱学生、令人尊敬的老师。他对后辈们的培养是非常重视的。我经常会写一些散文随笔,我的导师擅长散文和散文诗。我曾发邮件叫他帮我修改和指导文章,导师认真地阅览后回复了一封长长的信,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按我的经验,一般的大作家大人物都只会对有名的作家或学者进行评点和交流,对一些像我辈这样的无名小卒是看都不会看、也不会理睬的。而我的导师能有这般的做法,令我受宠若惊,也使我更加真挚地敬重这位老师。我的导师还很年轻,但已有很高的成就。一位刚跨出四十岁能在创作领域和学术领域在国内都知名的小城人其实不多。我的导师长期生活在小城里,和我同一年来到这座高原城市和这所坐落在花溪河畔的高校。只是他是来教书,而我是读书。但最让我钦佩和羡慕的是他对生活的坚强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后辈耐心的培养和为人的真诚亲和。

导师不仅帮助我很多,还是我学习的楷模,无论是对理想的追求,还是为人的原则,都是我要加强学习的对像。

能在我求学生涯的最后一个驿站遇见他,并成为我文学和新闻路上的导师,这是我莫大的荣幸。我觉得天空是那么的晴朗,世界是那么的精彩,生活是如此的幸福。

当回忆的影片播放结束,回到现实。我又像是站在都市的十字路口,四周人山人海,找寻不到自己所向往的方向。我在茫然凝望中与母校挥手作别,这是我对往事的依恋与不舍,也是我对母校的感恩和那些人们的深深感激。

这是我在匆忙的行程和茫然焦虑中对大学时光的一点匆促的零散记忆,谨以此文告慰这些年来的时光,告别我深深怀念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