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散文精选 > 散文随笔 > 正文

没钱的日子

作者: 风雪夜归人2013/05/05散文随笔

没钱的日子

风雪夜归人

现在的人大都有钱了,但也有仍旧没钱的。有钱的感觉如何?我不知道,因为我一直没有过太多的钱,仅有的就是这每月的一点儿工资,但相比那些连我这点儿工资也挣不到的人,则我又算是“有钱”的了。如果与我小时候那种没钱的感觉相比,我现在的这点儿钱虽然很少,但也可以算作“很有钱”了。

但我们仍旧感觉自己“很没钱”,因为现在“有钱”的人太多了,而且他们拥有的钱比我们多得不成比例。他们的钱不但多的可以买几栋洋房,买几辆汽车,甚至多到可以买下一个工厂,这对我们这些工薪族来说,则又是简直不可想象的事。如果与他们一比,则我们这点儿“小钱儿”简直成了叫花子。

怎样才算是“有钱”?如果要我说怎样算是“有钱”,我真是说不了,因为我不知道真正有钱的人到底能有多少钱。但如果说“怎样算是没钱”,这我知道,因为我确确实实经历过那种连一分钱也没有的日子。

连一分钱都没有,这话说起来会让现在的人觉得难以置信,但在以前确实存在过。

在我记事儿的那个时候,生活在农村的人大都知道,那时候实行的是生产队集体劳动、统一分配的公社化体制,农民都叫“社员”,共同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干完了活儿,每天记一次“工分”,到半年或一年的年底,生产队便以粮食或其它的实物来分配。那时候,农村的经济很落后,土地的产出很低,一个“社员”在生产队劳动一年下来,所挣的“工分”几乎连一家老小的“口粮”都挣不够。一个“工分”(一个整劳动力一天的劳动)只合“一毛钱”,好些的生产队一个工分若能合到“二毛”,则会让另一生产队的社员瞪大了眼睛羡慕。“社员”们一年到头连饭尚且都吃不饱,除去生产队按“工分”或“人口”折算的粮食、柴草,几乎连一分钱的现金都分不到。农民的日常生活开销,则只有靠家里养几只鸡、养两头猪或几只羊来解决。那时候,一枚鸡蛋可以换到四分钱,大的能换五分,日常的油盐酱醋,有的就只有靠拿几个鸡蛋到村里的“代销点”去换。若是赶上那母鸡一连几天不下蛋,则这几天的油盐,甚至晚上点灯的煤油也将会成为问题。

大人们手里没有钱,小孩子则更是一年到头连一个钱儿见不到。上学用的铅笔、作业本用完了,则要央告大人好几天。大人拿不出钱,便只好眼巴巴等着那老母鸡下了蛋,然后拿到村里的代销点去换。那时候的小孩子上学,一个作业本往往是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支铅笔要用到两个手指捏不住,还舍不得扔。那时候,乡下的孩子就盼着过年,一则每到过年,能得到“好吃的”,能吃到白馍和肉,二来便是能从大人手里得到那几毛钱的“压岁钱”。每当小孩子拿到那几毛钱的压岁钱,便高兴地象是得了宝贝一般,而大人们总是会一连声的叮嘱好几遍:“千万可不许乱用啊,等到开学了,好买本子买铅笔的”。

小孩子手里没有钱,仅有的那几毛零钱自然也舍不得乱用。其实,即便是有点儿钱,实际也派不上什么用场。那时候的乡下不象现在这样物质那么充裕,莫说什么冰激淋、蛋黄派、巧克力,就连生瓜梨枣儿的也几乎没有卖的。要是街上偶尔来个卖甜瓜的,小孩儿们立马就会围上一圈儿,眼巴巴地看着大人掏钱给买。若碰巧遇到大人身上正巧带有几毛钱零钱,慷慨一回给买上两个,那也得几个小孩儿分着吃。那瓜果一旦拿到手里,撩起衣襟胡乱擦一下,甚至带着泥巴就啃。到现在一想起来,甚至还能感觉到当时那甜瓜又香又甜的滋味儿。

现在四十岁以上的人大都还能记得,那时候乡下的孩子除了小学的课本,几乎见不到什么课外的书籍,唯有的课外读物便是“小人书”,也就是一种巴掌大的画本。如果谁家孩子手里有一两本这样的小人书,便成了孩子们的宝贝。记得当时集镇上有个新华书店,里面便有很多这类的画本,不但有精致的图画,还配有简短的文字故事。那时候一本画本只要几毛钱,但乡下的孩子也是轻易不敢去进那书店的门。为了能得到那心仪已久的画本,每天放了学,几个孩子便顶着烈日,到村南的水渠边上去挖一种叫做“三棱子草”的野草。那野草的根部长有一个青豆粒儿大小的球状根,是一种可入药的东西,挖出来拿回家去晒干了,再拿到集镇上的采购站去,一斤能卖三毛钱。那草根扎在地下约有一尺深,积攒够一斤这种“三棱草”,往往要去挖三四天。拿着这晒好的“草根儿”,跑上几里路到集镇上的采购站里,眼巴巴看着采购员细细地过了称,伸手从高过头顶的柜台上接过那几毛钱,便飞一般地奔向集镇上的书店去。

“买画本” !惦起脚从仍旧是高过头顶的柜台前将钱递上去。

“要哪本”?柜台后面传出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

再惦起脚往柜台后面的书架上看一遍,然后用一指:“要那本!”

不等到那一只纤细的手将画本递到柜台上,立时便有几只小手同时伸上去,紧接着便是几颗黑乎乎的小脑袋一齐伸向那画本,然后如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一边看着一边往外走。

看小人书的时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儿时的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场景,却深深地永远印在了我们那一代人的记忆里。没钱的日子固然是穷困艰难,但人们的心灵却是那样地纯朴而安静。大人们每天到田里去劳作,收工回来便打理着日常的家务。孩子们每天到学校去上学,放了学就结伴儿到野外去割草拾柴禾,在田间的沟渠旁点起火堆烤玉米,到生产队的瓜地里去偷瓜,到村外的小河里去洗澡……那种安静中的喧闹,欢闹中的安静,共同构成了一幅恬淡安静的乡村生活图景。那情景一直到现在还每每想起来。

其实,过去的那种没钱的日子,真的是挺好的。 201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