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心情日记 > 感悟日记 > 正文

又一村短暫一遊---「物」,「地」與我一些感悟

作者: Kayla2013/03/29感悟日记

今天家里没人,宁静的环境使我有一丝睡意,不能集中温习。又见昨天与母亲在九龙塘找一间名叫「陈树渠纪念中学」不成,便独自多走一趟,寻觅那间学校在何处。

说真的,那间学校真的颇偏僻,交通网络很窄;要不是我五月中在那考英语口试,我亦不会花气力去找它。当我由又一城的巴士站出去後,我自知一定要走很多路,花很多时间。不过,这也无所谓,可能说不定会在这次踱步经验里得到一些人生感悟呢!我一直走,走过创新中心,走过……大约五分钟以後,我打算去问一问路人,决定自己的位置,以免再次白走了。「陈树渠纪念中学?你一直行至德雅中学和礼贤小学处便会见到它。」一位女路人好心为我指路。果然,今次没有弄错,我走对方向。九龙塘又一村那些地方真的是比较高尚,有点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到处都是楼层低尺度大的私人屋苑。不过说起「又一村」,这令我想起家姊的前度男友。记得家姊曾经说过,他与他现任老婆住在又一村。家姊与他一起十几年,最後因对方意见不合便分手,本来认为「再见亦是朋友」,但谁会料到他的老婆介怀,怕他对我家姊余情未了?现在家姊快要结婚,算起来我已有约十年没见他,乍然回想起他与家姊手牵手一起走的经过直至他们破裂,我只能说:「一旦缘分耗尽,便要被迫分手。即使再见,关系不如从前,甚至不可能成为朋友。」缘分这回事,既难以形容又难揣摩。

在途中,我见到砖地上有一张红色「3」号贴纸。这块贴纸,对一般人来说,是足不微道的垃圾,可以被忽视。然而,对於一个应届文凭试考生,我会想为何它会被主人「抛弃」?表面上,它被当「垃圾」有机会与那位主人考中文口试时表现不理想而感到沮丧有关。又或者,它充斥着很多年少无知将要面对属於自己的人生的感慨,正因要快要面对社会,所以乾脆什麽都不想,把它当垃圾。在某些考生眼中,它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一旦考生贴上它以後,考生的未来甚至人生已经被决定。他们可能会飞黄腾进,亦有可能身无分文。事业上进的那些,要面对接踵而来的挑战而感到苦恼;以最低工薪为生的那些,面对的是经济困难,为此担忧。踏入竞争性社会,面对社会的黑暗甚至引诱,很多年轻一代则选择不要去想,顺其自然地迎接现今社会的残酷。望着那个「3」字,我感觉到心像被人瞅着,「无助」这两个字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一直步行至花圃街,我看见被排成一行的店舖,当中有茶餐厅,地产,便利店……当中以地产业所占的位置最多。我有点疑惑,为何在「高级地方」还会有地产业呢?环境那麽清幽,地段又好,尺度大,有什麽不好呢?试想想在这个地段都是有钱人,那些有钱人可能是大商家或者「机会主义」者,炒楼租屋并不是炒作。因此地产业在那置业,不怕不会倒闭。这一切使我担心着另外一个问题衍生:「究竟香港将来会怎样,会否变成「文化沙漠」?」作为一个比较重视特色文化的香港少年,我觉得一个社会,除了经济民生以外,文化也不可缺少。一个社会能否有进步,经济民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角色。当然文化有分好坏,但好的就小得很,坏的便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当年「十年浩劫」开始时,「四人帮」之一江青以毛泽东思想,透过中国戏剧文化等引导一班年少无知愈陷愈深,反过来把社会破坏,「年轻一代」教育程度低劣。由此可见,文化一直影响着社会,更何况特色文化?看着地产业旁边的茶餐厅,心里为它的「祖先」叹息,眼见铜锣湾的一间又一间老字号因租费贵而灰飞烟灭,我倏然觉得深水埗会是我将来经常去的地方。

邻近店舖的一间学校是德雅中学,在它的对面便是礼贤小学暨幼稚园,我隐约看见在幼稚园後面的学校,应该是「陈树渠纪念中学」。我走过去看看,果然没有猜错,真的是那间中学。话说起来,这间学校与我所就读的中学有甚渊源-----我校前校长是它的现任校长。虽然她离任时我只有中二中三,但是她对我和同学说的一句话仍然记忆犹新。当时我中二,正好发生一件对损害校风的事情,这件事甚至严重到上报纸。因为那件事情由一个中一男生引起,所以大家都在排斥他。之後,我们在上课期间被召到礼堂里开紧急集会。校长她斥责我们鄙视他的行为:「人谁无过?」细想一下,她也说得对-----没有人没有过错,没有人是完美,正如一件艺术品,都有其美中不足之处。为何我们要排斥,伤害他?我们作为学长学姊,不是应该要关心他?他在网络世界已经声名狼藉,为何还要再三去逼他?林校长那句短短的四字成语,使我刻骨铭心。虽然我只识她二三年,但她那句话都使我对人生有一些体悟。

凝视着「陈树渠」数分钟,我便回程到又一城逛街。想不到这半个钟的踱步,为我带来那麽多的感悟。梁遇春老师曾经在其中一篇散文《途中》说过:「“行”不单是可以使我们清澈地了解人生同自然,它自身又是带有诗意的,最浪漫不过的。」花少许时间步行,感受一下周围环境,真的有助我们了解人生甚至自然。至於有没有诗意,要看个人的。我觉得在我那半小时的步行时没有使我想起什麽「诗」或感到「浪漫」,毕竟我是有目的而来,并不像梁遇春老师游杭州的时侯。

常听说:「路是人行出来的。」我觉得人生犹如道路,我们必须要出外走一走,认识现今社会。有时会在现今社会的善与恶,光与暗里,领略不少人生哲理,而这些道理往往永远对你有帮助。本人认为读书莫如「行」,读书只会掌握到表面上的知识,一些人生基本的道理,很少接触到最令人深刻的体悟,真难怪有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惜香港以竞争型社会为主之下,我们只可以「书」为伴,「行」只可是有目的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