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经典美文 > 人生感悟 > 正文

书信的思念

作者: 惟泰2013/02/25人生感悟

随着电话、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的逐渐普及,手写书信渐渐从人们生活中淡去,尤其是中小学生多数不知书信的格式,极少有学生能完整规范地写出信封及称呼、问候、结屋、署名和日期等内容。若和他们谈及书信的写法,他们会不屑一顾地说,现在是网络世界,打电话发短信多方便啊,何必去写信,那么麻烦,手写书信早就被淘汰了。

如此观点我不敢苟同,手写书信不能被淘汰!首先我不否定电子通信的便捷,手机的发明确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我认为它不能完全取代书信,就象有大鱼大肉不能不吃蔬菜一样的道理,书信有它特有的长处。

书信有较长的时效。纸质书信便于保存,一封好的书信有人会长期保存,甚至会代代珍藏。电话、短信就难以做到。

书信有深厚的情感。手写书信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静下心来细细地叙事,畅快地抒情;收信人可以反复阅读,细细领会。而电话、短信犹如耳边风、空中鸟,一掠而过,不留痕迹。

书信有丰富的文化。手写书信可以斟词酌句、构思谋篇,记事、写景、抒情、说理,尽可力求完美。一封内容深刻,文字优美的书信就是一篇好的文学作品。

书信的应用范围广。内容可以涉及政治、学说、文艺、家务、时代风俗、人情世故、思想情感等各个方面。

书信的历史悠久。书信最早称为“书”,战国初的《左传昭公六年》中有“叔向使诒子产书”,其中“书”就是指书信。当时书信是用竹木刻写的,故有“简书”、“尺牍”之异称,后来写在帛上,又称为“帖”等。书信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历史悠久,使用广泛的文体,作为炎黄子孙理当继承发扬,岂能淘汰!

古今中外许多历史名人曾用书信为人类作出重要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是他们革命实践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书信同各国工人运动领导人联系探讨和指导共产主义运动。

毛泽东主席更是常用书信领导革命。党外名流黄炎培与毛泽东书信交往参政议政的事例让我深受感动,在他俩多次的通信中使我们深感这位民建负责人炽热的爱国深情,看出主席对他充满信任与期待。平生喜欢书法的黄炎培,为能够多次得到毛泽东那龙飞凤舞的亲笔信而自豪。他认为毛泽东的书信不仅在政治上高屋建瓴,甚至每行字也都是珍贵的艺术品。领袖的这些往来书信都是宝贵的历史文献。

鲁迅与许广平往来书信《两地书》是一部珍贵的文学作品。读鲁迅的书信,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一个思想家的伟大胸怀,而且可以了解他的生活史。鲁迅用书信谈心,是感情的真实流露也是对现实的真实感受。既娓娓道来又横眉怒目,一字一纸,都有思想的火光。

……

众多名人的书信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今中外的名人书信已成为当今最热门的收藏品。

相比之下,如今的电话、短信则常以临时应酬为主,错字病句,词汇匮乏,语言乏味,内容简单的毛病习以为常。

面对濒临淡出的书信我还有一段个人的思念之情。我珍藏了厚厚一叠书信,主要是我父母、叔父给我的家信。我刚跨出校门就背井离乡只身来到徽州山区,游子思乡情,“家书抵万金”。四十多年绵绵悠长的关爱之情全凝聚在一封封书信之中,如今,亲人已逝,书信犹存,哀思无尽,亲情永存。

还有我的恩师,我的好友给我的信,我也一直保存着,我在写文章记念他们的时候,曾翻出来作为珍贵的资料。

我在思念久别的老同学时,因不知电话号码,也是靠写信和他们取得联系。近年来我因老年耳聋,通电话听不清,常提笔写信与老朋友谈古说今,畅抒旧情。朋友深为理解,也常给我写信。

手写书信是麻烦些,但有必要,还不能淘汰,年轻的朋友们还要学会写信,有时还会用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