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经典美文 > 生活随笔 > 正文

就差一瓢水

作者: cadrmy2013/02/16生活随笔

每年我家年饭桌上必有一道菜,名叫“和菜”。

从我有记忆的春节开始,年饭桌上从不缺这碗菜,久而久之,在我们家没有这道菜上桌,年饭就会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时至今日有近半个世纪之悠远历史,而这道菜是地地道道的普普通通的平平常常的家常菜,这道菜已成为我家津津乐道、赞不绝口的家常名菜。

今年过年,家人来到深圳过年,我已将“和菜”成功移植到年饭桌上。年饭十八道菜已是丰富的混搭结构,有老家丁家冲的风味、也有湖南岳阳特色、更有南方鹏城鲜猛风格。蒸的、煮的、炖的、炸的、烤的、炒的、拌的,辣的、甜的、酸的、滑的,鲜的、晒的、腊的,红的、绿的、黄的、橙的、白的、黑的,色、香、味各种口味菜俱全。“和菜”在众多的菜中,数下筷率最高,数评论指数最多,数清碗率最快的一道菜。

在我家,“和菜”能上年饭桌,实属偶然,绝非有意,它曾经遭遇上上下下的折腾,今日能荣耀登场,真是今非昔比。记得儿时,家境贫寒,大年三十中午快近正午时刻,(我家中午吃年饭),桌上已经上满七道菜,有炖猪膀、有炖油豆腐、有炖糯米圆子、有烧草鱼、有炒笋干、有煮晶粉、有煎鸡蛋。母亲为了凑齐整数八个菜,想尽了脑汁,将“和菜”上桌,招到父亲的反对,父亲也是穷讲究的人,希望过年桌上是荤菜、大菜为主,显得体面些,小菜、青菜不能上桌,即使小菜已经做好也是能屈居到上晚餐桌而已。父母亲再三考虑,家中能有的只有煎豆腐了,或者是到扑水坛挖一碗酸菜,或者是一份霉豆腐,来凑盘子分数了。案板上的狗肉----上不了台面。父亲纠结啊,逼出一句话来“用大碗盛和菜”,既然是用大碗盛的菜,不就是大菜了么,就这样“和菜”上了年饭桌。记忆中“和菜”上与不上,还是有几年的非议。

“和菜”在七十年代的年饭菜中,并不十分受我家的欢迎,它往往是最不喜欢,剩菜时间最长的一道菜,剩了往锅里倒,热了又上桌,从大年三十到初一初二仍有这道没吃完的菜。究其原因是油水太少,很难下咽。而如今经过母亲的改良,油水加量,口感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争相吃“和菜”已是不争的事实,三十年饭是道必空碗的菜,也是前面所述下筷率高、清碗率快的菜。

“和菜”用料普通,做法简单,经济实惠,老少皆宜,适合大众口味。我在此不得不介绍一下“和菜”用料,主要用料白萝卜一个、白豆腐两块、绿豆白粉丝一卷、自来水一瓢,配料猪油或植物油少许、大蒜苗1根、生姜3片,如果有已经炖好的猪肉汤更好。

“和菜”原汁原味,口感超好,萝卜丝吃起来脆甜脆甜、豆腐滑嫩爽口、粉丝柔性绵长,香味悠长扑鼻,口中细嚼,舌尖鲜味正浓,双嘴轻呡,原汁蹦出,满嘴好醇、好香、好润,还没来得及细品,便一流滑进了喉咙,欲咽下却又惋惜口感。“和菜”汤汁更是美得不得了。

数十年看着母亲做这道菜,做菜道法太简单、太随便,没有任何值得要认真学的地方,也根本无需指点和讨教之处,耳濡目染,没吃过猪肉看过猪走过路,我想自己做这道菜应该是不费吹灰之力。每年春节前后我也尝试过做这道菜,下油、烧锅、放姜、下萝卜丝、翻炒、加水、加白豆腐、焖煮、加粉丝、再煮、加大蒜苗、起锅,到道工序到位。可每次的味道都是不称心如意,往往要剩菜倒掉变成浪费。家里人说,不如母亲做的好吃,女儿直言了“还是奶奶做的和菜的好吃”,我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我就纳闷,如此简单的一道菜,为何口味做不到好,必有其奥妙,或者是那道工序不到位,细节出了问题,自作聪明。今天中午我再次提出要做这道菜,八十六岁高龄的老母亲迈起沉重的步子陪同我一起做菜,老年人惯性腰疼,使母亲很难长久站立,无法支持做完一道菜的功夫,我有点心疼老人家,我边做她边指点有时也帮我翻锅,在翻炒萝卜时,担心锅烧干,我加了一点点水,她示意再加,我又加一点点水,她笑着说“再加一瓢水”,接下来加菜、翻锅、煮焖、出锅,我一并完成,母亲没有说其他话。中午这道名菜又被一扫而光。

其实这道菜,与用料是十分有关系的,白萝卜从菜地刚刚出土为好,本地萝卜品种更好,萝卜丝要切的相当均匀,白豆腐要采用优质黄豆酿成,粉丝要采用龙口绿豆粉丝,粉丝要有拉力和弹性、耐煮。

饭后我琢磨,脱口而出“就差一瓢水”,萝卜丝只有煮才能出味,母亲微微着笑。

细节决定成败,令我再温习这句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