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2025/10/08教学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篇1

一、回顾环境导入:

1、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苍茫、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和短语来描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2、师:读的时候如果速度再慢一点,就能读出意境了,再来一次好吗?

3、可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却生长着一株柳树。这真是一棵怎样的柳树?(神奇)

二、感知柳树的外形

1、神奇不神奇?看看就知道,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棵神奇之树!

出示一段文字: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2、这是一棵树吗?有同学会说,这不是树,这是一段文字。它就是一棵树,这棵树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读着读着,这棵树的奇异之处就会从语言文字中显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3、交流

A、一奇: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生铁铁锭

硬――柔

男生读

B、二奇: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壮高大

齐读

C、三奇: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绿得苍郁,绿得深沉――嫩绿,草绿,鲜绿,但这株柳树却绿得那么苍郁,那么深沉,奇怪吗?

齐读。

过渡:

师: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所以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板书:撑立

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课文的六、七两个自然段,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三、想象感悟释疑:(六、七自然段)

1、师:读了这两段之后中,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哪些看出不容易呢?拿出笔来,把重点的句段划下来。可以在边上写写你的读书感受。

2、交流

(出示)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说说你读书的感受。(生:柳树生长要面临的两大困难是: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

师: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我们真替他庆幸,好好读读这句话。

师: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交流感受

师: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们听。

师: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那种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们看到它怎样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

生交流……

师:这株柳树就在经受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没有)

师:冻死过多少次,他又……复苏过来。

师: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生读: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我仿佛看到它在咬着牙坚持。生读。它在熬,在挺。小组读。它这是在和死神较劲呢!齐读

师: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导读好“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多少”。

指名读

齐读

师:这三个“多少”写出了柳树经受的摧毁是多么的多和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引出“又”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你们这个“又”字读得真好。被劈断了枝干而――

生:又重新抽出新芽。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

生:又起死回生。

师:用了几个“又”字?

生:四个。

师:这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鼓励自己?

生:我一定要撑下去,只要熬过这几次风雪就好了。

师:它就是这样给自己打气的。

生:其他柳树都死了,自己一定要活下去。

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它才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让我们再合作来读这一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

生: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

生:起死回生。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顽强。

师:会写这个词吗,写在黑板上。众生写。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

四、比较体会精神:

师: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江南的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生: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婀娜多姿的身姿。

生: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柳树抱怨了吗?

生:没有。

五、感悟品质,深化情感

师: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

师: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吗?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

师: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作者这样写。读。

生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六、首尾呼应,内化情感

师出示: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

生: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师: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有着――

生: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

师: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风景

师:你们想不想再去看一看这道壮丽的独特的风景。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生读: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这回你知道为什么它能长得这样的高大、粗壮了吗?

生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这回你肯定知道,它为什么绿得这么苍郁,这么深沉?

生: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

师:为什么它们这么坚硬?

生:因为在许多柳树苗中,只有这株坚强地活了下来,它经历过许多的磨难。

师:此时此刻,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话,如果坐着读不能表达心情,让我们站着读。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师:难怪作者在开始的时候这样写,咱们一起读。

生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师:这里用了一个“伫立”,而不用“撑立”,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生:“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

师: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谁想一个人来读题目。

生读课题。

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一株。

师:为什么?

生:因为高原上只有一株柳树,看不到其他柳树了。

生读。

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因为它是唯一一棵柳树,经历过很多折磨的。

师:我懂你的意思了,这株柳树能够在高原上生存下来,你觉得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所以他要强调这一株柳。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了不起,你们读懂了两个词,一个是撑立,一个是伫立。其实你们已经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老师希望这棵柳树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它用坚强不屈、顽强……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地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

全文共9个自然段,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战线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贺知章的《咏柳》

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高原上柳树的独特形象和作者的合理想象,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抓住“撑立”体会作者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敬畏与赞美,进而感悟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3.学习“对比”“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及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2、感悟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收集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或事的感人故事。

教具:白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提前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3、4自然段了解了青海高原,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说)

在苍茫与荒凉、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上,长着这样一株柳树,它造成了高原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2.明确目标:这节课就让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再次走进我们的心中,去感受它的神奇,去感悟它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课件出示:感受柳树神奇 感悟人生哲理)

3.预期效果:用心地品味语言文字,你一定能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二、民主导学:

一读柳树,走近柳树品 “神奇”。

上节课已经初读了课文,你还记得直接描写柳树的段落吗?

任务一:

下面请大家自由地、用心地读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划出能体现柳树特点的词语,说说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画好的同学试着把柳树的这些特点读给你的同桌听。

自主学习:

生自己划,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你可以用眼神、用高举的手、用坐正的身体告诉老师,你已经准备好了。

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可以交流了吗?说说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

预设1:我看到了一株高大粗壮的柳树,我是从“两合抱粗”看到了它的粗壮,从“百十余平方米”看到了它的高大。(学生板书:粗壮 高大)

预设2:我看到了一株枝干粗实而坚硬的柳树,我是从“生铁铁锭的色泽”看出来的。

在作者看来,那粗壮结实的枝干就是一块经过大自然锻铸的生铁铁块。铁锭是古代纺机上用的用生铁铁块锻铸的大铁块,色泽灰暗。敲一敲,似乎能够听到像金属发出来的声音,听起来很坚硬。多么形象的`描写!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板书:粗实 坚硬)

孩子们,这么一读,柳树粗实而坚硬的枝干就印在我们脑中了。

预设3:我看到了一株叶子绿得苍郁和深沉的柳树,我是从*******看出来的。

评价:这些词很重要,也把它们圈住。(学生板书:苍郁 深沉)“郁”是郁郁葱葱,“苍”是饱经风霜。那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变得深沉?

预设1: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变得深沉。

预设2:经历了风雨也会变得深沉?

孩子们,这株柳树的样子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它的外形——高大粗壮,枝干——粗实坚硬,叶子——苍郁深沉,老师觉得这些词来描写柳树都很普通,但在作者眼里,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造成了高原一方独立的风景。(教师板书:神奇)孩子们,如果长在平原,长在水边,那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而这样高大、挺拔的柳树竟是长在——苍茫荒凉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不同寻常。连起来读一读这一段,让我们记住这株不同寻常的柳树!一定要注意我们刚才圈出来的这些词语。(课件出示点红勾住词的第五自然段)

面对这株不寻常的柳树,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课件点红“撑立”)你们看这个撑立的“撑”,提手旁加个掌,手掌用力就是撑。那么同学们,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出了这株柳树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在苍茫、荒凉的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向上生长需要撑立,向下扎根也需要撑立,顶天立地更需要撑立。看到这个“撑立”,你想到了什么?

过度:文中的作者也注入了这株柳树猜测与想象!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猜测与想象一同走进柳树的生活历程。读了之后啊,我相信你对这个词含着的意思会有更深的理解了。

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生活历程,感悟“撑立”,启示人生。

任务二:

默读课文6,7自然段,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

(1)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并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

(2)批注完的同学可以小声地和你的同桌交流。

自主学习:学生边读边批注,同桌交流,教师随机指导学困生。

展示交流: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

●想象: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

预设1:我从“风从遥远的河川……”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

预设2:我从“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学生板书:干旱寒冷)

你知道高原上最冷的时候有多少度吗?(达到零下六十度,滴水成冰,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这就是“严酷的寒冷”)。持久的干旱能持续多长时间呢?

小结:孩子们,一株柳树能做到支撑、忍受、坚持,还有什么能把它难倒?所以,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奇迹般地发芽,奇迹般地存活,确实不易呀!

过渡:太不容易了,还有吗?

●想象:屠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预设:第七自然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1、这段话告诉我们,柳树经受的考验还有——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这个“虐”字,同学们拿出手跟老师写,特别容易写错。上边是虎字头,下边是横,然后是竖折横。虐是残酷的虐待,屠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肯定想象不出有多可怕。你们听(课件:风雪声、雷轰电击)这就是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们像无情的杀手在摧毁这株柳树,你能想象柳树在遭受摧毁时无助可怜的样子吗?你仿佛看到它——

预设1:我仿佛看到它东摇西摆的,柳枝被吹掉了。

预设2:我仿佛看到这几株柳树慢慢地被连根拔起。枝头都断光了。

预设3:我仿佛看到这几株柳树枝干被很厚的雪压断了。

评价:是啊,柳树就在遭受着这样的摧毁,我们有了体验之后再来读读这二个词组。(点击变红:“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2、这里的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与我们见到的一样吗?在苍茫、荒凉的的青海高原上,遇到那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时,只有它在顶,只有它在撑,想想这些,再来读读。

孩子们,听出来了吗?这就是(我们一起来读)——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这就是——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3、尽管高原上的风雪雷电是这样的凶狠残暴,柳树害怕了吗?而是——(点击变蓝: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谁来一个人读读这二个半句。你读。

他在拼命地熬啊,挺啊,坚持啊。谁再读?(生读)它这是在跟死神较劲呢,是吧?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二个半句。读。(生齐读)它就是这样撑过来的。同学们,柳树经受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你们看这里用了几个“多少”?(点击加重点号)谁能读好几个带“多少”的短句。是啊,读“多少”时,这个“多”字音调可以上扬一点,你再来读。这几个“多少”写出了柳树遭受的摧毁是多么地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没有)没有畏怯,(引读)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

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评价:可见,它这种一定要撑下去的决心是多么地大呀。

4、同学们,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很多时候,也许当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他会怎么鼓励自己的呢?

5、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啊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预设:顽强、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坚强不屈、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学生上台板书)

小结:就是这样一株柳树,它巍巍然撑立在苍茫、荒凉的青海高原上,正是因为它长时间这样的撑立,接连不断地创造着生命的奇迹,成就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师完善板书)的确不容易呀!

对比:与家乡灞河边的柳树

1、快速浏览课文的8自然段,从家乡灞河的柳树中你又读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什么?

预设:家乡柳树越是“极易存活”,我们越感到高原柳树的存活之不易;家乡柳树越是“极速生长”,我们越感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生长之不易。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板书)对比是为了衬托——柳树生存的不容易。可见作者的独具匠心!

2、指学生板书:读到这儿,我们对这株不屈不挠的、坚持不懈的、坚强……的柳树油然而生敬畏之情,让我们带着这样敬畏的心情读读这株柳树,让它伫立在我们的心中。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过度: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我想,作者敬畏的不仅仅是它的形象,更是它对命运的抗争。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这段话仅仅是在写柳树吗?老师在读这段时,不由得想到了许多。我相信大家也一定深有感触。请大家再静静地默读这段,你想到了什么?

2.结果反馈:(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从你们的表白中,感到你们在说柳,也赋予了树人的情怀。其实作者写柳,也在写人。作者写柳的生长历程,也在写人的生活经历。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教师板书)

3.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遗憾的地方吗?

总结:作者敬畏柳树顽强的精神,也在敬畏具有柳树这种品格的人。孩子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在不断地考验着我们,当我们面对挫折时,你一定要想起——青海高原一株柳!当我们历经磨难时,你也一定要想起作者的这句饱含哲理的话——(生读红色字体部分)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画成一棵树:

神 奇

干旱 寒冷 粗大 浓密

高原 风雪 撑立 粗实 坚硬 对比

雷轰 电击 苍郁 深沉 借物喻人

顽强 不屈不挠 坚强不屈

坚持不懈 坚韧不拔 百折不挠 不畏艰难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篇4

设计思路:《青海高原一株柳》以生动、凝练的语言,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和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初次阅读《青海高原一株柳》这文章,就让我感觉到那简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课文的切入点非常容易就能够找到,文本始终围绕着“神奇”两字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经历”两方面展开叙述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柳树生命力的顽强。本着从大处着眼,抓大问题、大线索的原则,深入地研读文本后,我把切入点放在了“神气”两字上面,这节课,学生始终围绕着“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个问题展开的。我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去感悟柳树的“神奇”,体会柳树的顽强生命力,并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脉络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对重点词句的品析中又能赋予文本框架以血肉、感情。

整个教学过程,问题的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朗读、思考、交流融为一点,紧紧抓住“神奇”二字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文本,领悟文本的情感,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重难点:品味重点词句,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默写生字。(继续加强生字教学)

1、默写生字

2、简要复述上节课所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生浏览课文。

思考:青海高原这株柳究竟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三、潜心会文,研讨交流。

(一)、阅读发现,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发现。

生:这是一株在平原在水边及其平常的柳树。

生:这是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2、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反复朗读。

3、学生质疑。(学贵在有疑,此处充分体现了学生能够学习的主体性)

结合“这是一株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这句话,学生质疑。

4、提炼有价值的问题。(问题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才更值得探究,才更能帮助感悟文本,在这里,无意中给学生渗透了如何筛选问题的教育。)

(1)、这株柳树为什么令我望而生畏?

(2)、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

(二)、品读第5自然段,感受“神奇”。

1、出示文字,学生自由读,思考柳树的“神奇”体现在哪些地方?

2、学生抓重点词句深入体会、感悟,自由发言,教师指导感情朗读,

感受柳树的伟大生命力,体会其“神奇”(学生对文本中重点词句的挖掘越深,感悟越多,越是能内心感情与文本感情的交融。)

预设重点词句:“两合抱”、“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巍巍然撑立”、“百十余平方”……(抓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地分析,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方法引导。)

3、教师。

(三)、品读6、7自然段。

1、这株柳树除了样子“神奇”,课文还写了柳树哪方面的“神奇”?

引出6、7自然段,感受柳树生长历程的“神奇”。

2、学生自由读6、7自然段,并将自己的感悟批注在书上。(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感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自主感悟的能力。)

3、交流研讨,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展开想象,指导感情朗读。

4、教师以过渡性的语言激情引出后文。

(四)、自学感悟。

1、学生自读自学第8自然段。(对文本的处理应该有详有略,课堂也应该结合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2、交流所感所悟。

3、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灞河的柳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在此处,学生经过思考,很容易想到“对比”这一方法的烘托作用,这对学生方法的提高很,方法的学习其实最需要这种具体的语言情景。)

4、。

(五)、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1、出示句子,学生读文。

2、面对这株柳树,你能想到谁?说一说为什么?(结合文本感情、柳树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教育,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

3、交流对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和感悟。

4、教师。

四、课堂。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样子

神奇: 生命力顽强 令我望而生畏

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