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篇1
一、回顾环境导入:
1、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苍茫、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和短语来描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2、师:读的时候如果速度再慢一点,就能读出意境了,再来一次好吗?
3、可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却生长着一株柳树。这真是一棵怎样的柳树?(神奇)
二、感知柳树的外形
1、神奇不神奇?看看就知道,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棵神奇之树!
出示一段文字: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2、这是一棵树吗?有同学会说,这不是树,这是一段文字。它就是一棵树,这棵树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读着读着,这棵树的奇异之处就会从语言文字中显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3、交流
A、一奇: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生铁铁锭
硬――柔
男生读
B、二奇: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壮高大
齐读
C、三奇: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绿得苍郁,绿得深沉――嫩绿,草绿,鲜绿,但这株柳树却绿得那么苍郁,那么深沉,奇怪吗?
齐读。
过渡:
师: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所以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板书:撑立
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课文的六、七两个自然段,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三、想象感悟释疑:(六、七自然段)
1、师:读了这两段之后中,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哪些看出不容易呢?拿出笔来,把重点的句段划下来。可以在边上写写你的读书感受。
2、交流
(出示)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说说你读书的感受。(生:柳树生长要面临的两大困难是: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
师: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我们真替他庆幸,好好读读这句话。
师: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交流感受
师: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们听。
师: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那种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们看到它怎样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
生交流……
师:这株柳树就在经受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没有)
师:冻死过多少次,他又……复苏过来。
师: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生读: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我仿佛看到它在咬着牙坚持。生读。它在熬,在挺。小组读。它这是在和死神较劲呢!齐读
师: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导读好“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多少”。
指名读
齐读
师:这三个“多少”写出了柳树经受的摧毁是多么的多和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引出“又”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你们这个“又”字读得真好。被劈断了枝干而――
生:又重新抽出新芽。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
生:又起死回生。
师:用了几个“又”字?
生:四个。
师:这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鼓励自己?
生:我一定要撑下去,只要熬过这几次风雪就好了。
师:它就是这样给自己打气的。
生:其他柳树都死了,自己一定要活下去。
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它才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让我们再合作来读这一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
生: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
生:起死回生。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顽强。
师:会写这个词吗,写在黑板上。众生写。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
四、比较体会精神:
师: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江南的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生: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婀娜多姿的身姿。
生: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柳树抱怨了吗?
生:没有。
五、感悟品质,深化情感
师: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
师: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吗?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
师: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作者这样写。读。
生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六、首尾呼应,内化情感
师出示: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
生: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师: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有着――
生: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
师: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风景
师:你们想不想再去看一看这道壮丽的独特的风景。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生读: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这回你知道为什么它能长得这样的高大、粗壮了吗?
生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这回你肯定知道,它为什么绿得这么苍郁,这么深沉?
生: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
师:为什么它们这么坚硬?
生:因为在许多柳树苗中,只有这株坚强地活了下来,它经历过许多的磨难。
师:此时此刻,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话,如果坐着读不能表达心情,让我们站着读。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师:难怪作者在开始的时候这样写,咱们一起读。
生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师:这里用了一个“伫立”,而不用“撑立”,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生:“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
师: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谁想一个人来读题目。
生读课题。
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一株。
师:为什么?
生:因为高原上只有一株柳树,看不到其他柳树了。
生读。
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因为它是唯一一棵柳树,经历过很多折磨的。
师:我懂你的意思了,这株柳树能够在高原上生存下来,你觉得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所以他要强调这一株柳。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了不起,你们读懂了两个词,一个是撑立,一个是伫立。其实你们已经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老师希望这棵柳树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它用坚强不屈、顽强……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地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
全文共9个自然段,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战线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贺知章的《咏柳》
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高原上柳树的独特形象和作者的合理想象,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抓住“撑立”体会作者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敬畏与赞美,进而感悟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3.学习“对比”“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及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2、感悟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收集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或事的感人故事。
教具:白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提前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3、4自然段了解了青海高原,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说)
在苍茫与荒凉、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上,长着这样一株柳树,它造成了高原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2.明确目标:这节课就让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再次走进我们的心中,去感受它的神奇,去感悟它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课件出示:感受柳树神奇 感悟人生哲理)
3.预期效果:用心地品味语言文字,你一定能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二、民主导学:
一读柳树,走近柳树品 “神奇”。
上节课已经初读了课文,你还记得直接描写柳树的段落吗?
任务一:
下面请大家自由地、用心地读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划出能体现柳树特点的词语,说说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画好的同学试着把柳树的这些特点读给你的同桌听。
自主学习:
生自己划,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你可以用眼神、用高举的手、用坐正的身体告诉老师,你已经准备好了。
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可以交流了吗?说说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
预设1:我看到了一株高大粗壮的柳树,我是从“两合抱粗”看到了它的粗壮,从“百十余平方米”看到了它的高大。(学生板书:粗壮 高大)
预设2:我看到了一株枝干粗实而坚硬的柳树,我是从“生铁铁锭的色泽”看出来的。
在作者看来,那粗壮结实的枝干就是一块经过大自然锻铸的生铁铁块。铁锭是古代纺机上用的用生铁铁块锻铸的大铁块,色泽灰暗。敲一敲,似乎能够听到像金属发出来的声音,听起来很坚硬。多么形象的`描写!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板书:粗实 坚硬)
孩子们,这么一读,柳树粗实而坚硬的枝干就印在我们脑中了。
预设3:我看到了一株叶子绿得苍郁和深沉的柳树,我是从*******看出来的。
评价:这些词很重要,也把它们圈住。(学生板书:苍郁 深沉)“郁”是郁郁葱葱,“苍”是饱经风霜。那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变得深沉?
预设1: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变得深沉。
预设2:经历了风雨也会变得深沉?
孩子们,这株柳树的样子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它的外形——高大粗壮,枝干——粗实坚硬,叶子——苍郁深沉,老师觉得这些词来描写柳树都很普通,但在作者眼里,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造成了高原一方独立的风景。(教师板书:神奇)孩子们,如果长在平原,长在水边,那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而这样高大、挺拔的柳树竟是长在——苍茫荒凉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不同寻常。连起来读一读这一段,让我们记住这株不同寻常的柳树!一定要注意我们刚才圈出来的这些词语。(课件出示点红勾住词的第五自然段)
面对这株不寻常的柳树,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课件点红“撑立”)你们看这个撑立的“撑”,提手旁加个掌,手掌用力就是撑。那么同学们,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出了这株柳树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在苍茫、荒凉的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向上生长需要撑立,向下扎根也需要撑立,顶天立地更需要撑立。看到这个“撑立”,你想到了什么?
过度:文中的作者也注入了这株柳树猜测与想象!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猜测与想象一同走进柳树的生活历程。读了之后啊,我相信你对这个词含着的意思会有更深的理解了。
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生活历程,感悟“撑立”,启示人生。
任务二:
默读课文6,7自然段,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
(1)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并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
(2)批注完的同学可以小声地和你的同桌交流。
自主学习:学生边读边批注,同桌交流,教师随机指导学困生。
展示交流: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
●想象: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
预设1:我从“风从遥远的河川……”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
预设2:我从“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学生板书:干旱寒冷)
你知道高原上最冷的时候有多少度吗?(达到零下六十度,滴水成冰,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这就是“严酷的寒冷”)。持久的干旱能持续多长时间呢?
小结:孩子们,一株柳树能做到支撑、忍受、坚持,还有什么能把它难倒?所以,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奇迹般地发芽,奇迹般地存活,确实不易呀!
过渡:太不容易了,还有吗?
●想象:屠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预设:第七自然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1、这段话告诉我们,柳树经受的考验还有——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这个“虐”字,同学们拿出手跟老师写,特别容易写错。上边是虎字头,下边是横,然后是竖折横。虐是残酷的虐待,屠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肯定想象不出有多可怕。你们听(课件:风雪声、雷轰电击)这就是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们像无情的杀手在摧毁这株柳树,你能想象柳树在遭受摧毁时无助可怜的样子吗?你仿佛看到它——
预设1:我仿佛看到它东摇西摆的,柳枝被吹掉了。
预设2:我仿佛看到这几株柳树慢慢地被连根拔起。枝头都断光了。
预设3:我仿佛看到这几株柳树枝干被很厚的雪压断了。
评价:是啊,柳树就在遭受着这样的摧毁,我们有了体验之后再来读读这二个词组。(点击变红:“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2、这里的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与我们见到的一样吗?在苍茫、荒凉的的青海高原上,遇到那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时,只有它在顶,只有它在撑,想想这些,再来读读。
孩子们,听出来了吗?这就是(我们一起来读)——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这就是——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3、尽管高原上的风雪雷电是这样的凶狠残暴,柳树害怕了吗?而是——(点击变蓝: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谁来一个人读读这二个半句。你读。
他在拼命地熬啊,挺啊,坚持啊。谁再读?(生读)它这是在跟死神较劲呢,是吧?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二个半句。读。(生齐读)它就是这样撑过来的。同学们,柳树经受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你们看这里用了几个“多少”?(点击加重点号)谁能读好几个带“多少”的短句。是啊,读“多少”时,这个“多”字音调可以上扬一点,你再来读。这几个“多少”写出了柳树遭受的摧毁是多么地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没有)没有畏怯,(引读)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
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评价:可见,它这种一定要撑下去的决心是多么地大呀。
4、同学们,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很多时候,也许当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他会怎么鼓励自己的呢?
5、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啊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预设:顽强、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坚强不屈、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学生上台板书)
小结:就是这样一株柳树,它巍巍然撑立在苍茫、荒凉的青海高原上,正是因为它长时间这样的撑立,接连不断地创造着生命的奇迹,成就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师完善板书)的确不容易呀!
对比:与家乡灞河边的柳树
1、快速浏览课文的8自然段,从家乡灞河的柳树中你又读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什么?
预设:家乡柳树越是“极易存活”,我们越感到高原柳树的存活之不易;家乡柳树越是“极速生长”,我们越感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生长之不易。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板书)对比是为了衬托——柳树生存的不容易。可见作者的独具匠心!
2、指学生板书:读到这儿,我们对这株不屈不挠的、坚持不懈的、坚强……的柳树油然而生敬畏之情,让我们带着这样敬畏的心情读读这株柳树,让它伫立在我们的心中。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过度: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我想,作者敬畏的不仅仅是它的形象,更是它对命运的抗争。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这段话仅仅是在写柳树吗?老师在读这段时,不由得想到了许多。我相信大家也一定深有感触。请大家再静静地默读这段,你想到了什么?
2.结果反馈:(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从你们的表白中,感到你们在说柳,也赋予了树人的情怀。其实作者写柳,也在写人。作者写柳的生长历程,也在写人的生活经历。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教师板书)
3.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遗憾的地方吗?
总结:作者敬畏柳树顽强的精神,也在敬畏具有柳树这种品格的人。孩子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在不断地考验着我们,当我们面对挫折时,你一定要想起——青海高原一株柳!当我们历经磨难时,你也一定要想起作者的这句饱含哲理的话——(生读红色字体部分)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画成一棵树:
神 奇
干旱 寒冷 粗大 浓密
高原 风雪 撑立 粗实 坚硬 对比
雷轰 电击 苍郁 深沉 借物喻人
顽强 不屈不挠 坚强不屈
坚持不懈 坚韧不拔 百折不挠 不畏艰难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篇4
设计思路:《青海高原一株柳》以生动、凝练的语言,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和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初次阅读《青海高原一株柳》这文章,就让我感觉到那简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课文的切入点非常容易就能够找到,文本始终围绕着“神奇”两字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经历”两方面展开叙述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柳树生命力的顽强。本着从大处着眼,抓大问题、大线索的原则,深入地研读文本后,我把切入点放在了“神气”两字上面,这节课,学生始终围绕着“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个问题展开的。我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去感悟柳树的“神奇”,体会柳树的顽强生命力,并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脉络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对重点词句的品析中又能赋予文本框架以血肉、感情。
整个教学过程,问题的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朗读、思考、交流融为一点,紧紧抓住“神奇”二字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文本,领悟文本的情感,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重难点:品味重点词句,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默写生字。(继续加强生字教学)
1、默写生字
2、简要复述上节课所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生浏览课文。
思考:青海高原这株柳究竟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三、潜心会文,研讨交流。
(一)、阅读发现,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发现。
生:这是一株在平原在水边及其平常的柳树。
生:这是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2、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反复朗读。
3、学生质疑。(学贵在有疑,此处充分体现了学生能够学习的主体性)
结合“这是一株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这句话,学生质疑。
4、提炼有价值的问题。(问题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才更值得探究,才更能帮助感悟文本,在这里,无意中给学生渗透了如何筛选问题的教育。)
(1)、这株柳树为什么令我望而生畏?
(2)、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
(二)、品读第5自然段,感受“神奇”。
1、出示文字,学生自由读,思考柳树的“神奇”体现在哪些地方?
2、学生抓重点词句深入体会、感悟,自由发言,教师指导感情朗读,
感受柳树的伟大生命力,体会其“神奇”(学生对文本中重点词句的挖掘越深,感悟越多,越是能内心感情与文本感情的交融。)
预设重点词句:“两合抱”、“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巍巍然撑立”、“百十余平方”……(抓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地分析,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方法引导。)
3、教师。
(三)、品读6、7自然段。
1、这株柳树除了样子“神奇”,课文还写了柳树哪方面的“神奇”?
引出6、7自然段,感受柳树生长历程的“神奇”。
2、学生自由读6、7自然段,并将自己的感悟批注在书上。(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感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自主感悟的能力。)
3、交流研讨,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展开想象,指导感情朗读。
4、教师以过渡性的语言激情引出后文。
(四)、自学感悟。
1、学生自读自学第8自然段。(对文本的处理应该有详有略,课堂也应该结合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2、交流所感所悟。
3、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灞河的柳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在此处,学生经过思考,很容易想到“对比”这一方法的烘托作用,这对学生方法的提高很,方法的学习其实最需要这种具体的语言情景。)
4、。
(五)、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1、出示句子,学生读文。
2、面对这株柳树,你能想到谁?说一说为什么?(结合文本感情、柳树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教育,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
3、交流对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和感悟。
4、教师。
四、课堂。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样子
神奇: 生命力顽强 令我望而生畏
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