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老王教学反思

2025/09/24教学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老王教学反思(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老王教学反思 篇1

此课上后,我感觉不错。不论其他,单单学生从说到想说再到乐意说争着说,多我来说是最大的成就。哪怕学生说错了。不过,也存在许多问题,在议课组成员的爱心帮助下,我觉得这节课要上的更好,还课在下方面努力:

1、导课不宜太长。只要达到激起兴趣,导入新知即可。

2、课堂语言要有文起。要鼓励督促个别学生说普通话,说话多用词语,多点文气。

3、课前应出示课堂目标。让学生学时有目标,学后便与检测学习效果,自己的任务完成了吗。

4、在汉字书写,板书设计上要多下功夫。这也是我致命的.弱点,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就在这方面下功夫的。

老王教学反思 篇2

《老王》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而本次所用的学生是刚刚步入七年的学生。因此,我们必须考虑这节课要向学生传递什么。

课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首先,我觉得本节课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表述准确,操作性强,便于检测。

2、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传授合适的内容,由于所用的是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和八年级的学生还有差异,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认为文章的主旨解读的不易过深,只要学生能体会到关爱弱势群体,体会到"善"即可。而本文平淡简洁的语言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本单元的训练的重点,也是编者的意图,同时也符合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第二个目标,我设计了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赏析文章的语言。

3、注意引导学生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不是很了解,这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节课我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时,而是耐心的提示或搭台阶,直到学生回答正确为止,这样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集中在教学评一致性,

1、在第二个阶段品析文章的.语言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的评价不到位,不准确,比如第在第一位同学发言后说:"很好,有文采。"这样的评价和课堂目标是不相符的,会让学生不知道往哪里走。

2、在品析文章语言时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这就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迷茫,没有发挥出评价的引领作用,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品析语言,学生在课堂上"迷路"了。

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多,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身心发展水平,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年龄段学生要求掌握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教一篇文章之前,要首先看课标,在这个年龄段要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能力,然后再定教什么。

2、教学评的一致性,教什么,怎么教,评什么,怎么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想这次同课异构给了我答案。教什么就要评什么,这样才能看出本节课的目标是不是都达到了。只有完成了既定的目标的课,才能算是一节成功的课。

3、评价的引领作用,评价对调控整个课堂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比如我这节课上在白板上没有出示语言赏析的评价标准,但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评价学生的回答,引领学生向自己期望的方向去走,这样才能发挥出评价的引领作用。

这些也是我在以后教学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经过这次历练,希望自己的课堂能越来越高效。

老王教学反思 篇3

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当时准备用一课时研习《老王》.一课时下来,教师想了解课堂中围绕着教学目标所进行的研习效果,于是,向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了解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这位同学说,老王给她的印象不是很深,只是觉得老王挺可怜的.人也好,但我还是对杨绛一家的善良有着更深的印象。这一说法,让我大吃一惊,学生的理解重点不在感受老王品质的善良淳朴,而在杨绛一家的善良。尽管学生可以对文本作多角度的解读,但教师在教学的预设中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另外,尽管学生对课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善良有了一些体会,但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多年来在善良行为的背后对自己灵魂深深的自责和内心的愧疚。

是的,杨绛一家是善良的。毋庸置疑.但在诚实的老王面前,这种善良是多么的渺小苍白.与老王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相比.杨绛感到自己为老王所做的这一切是多么的微小.甚至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冷漠。尽管在当时来说.作者对待老王算是比较关心的一个,这也正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她的勇于反思,敢于自责.对自己内心的不宽容,对灵魂的拷问,是她人性光辉的所在.也是这篇文章最富有内涵的一个亮点。探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教学难点.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文本,重点解读出老王的高尚人格.并没有理解好作者对老王的深厚感情只是一种衬托。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极大愧疚。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计划,再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愧怍——尽管过去了几年,但我们可以想象,作者每当想起老王.这种感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面对着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孤单老人——他能在生命垂危之际带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世界上最贵重的礼物来感激自己,而我却为他做了什么呢?作者内心的自责,更烘托出了老王的高大。于是.笔者把重点放在如何把握作者这份独特的情感上.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细细体会,注重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让学生来谈谈理解。

学生一·:老王在病危之时,还拿着如此“贵重”的礼物去送给作者,他只是单纯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去谢谢这么久以来对他关心的作者一家.而“我”不仅用钱去亵渎了他的好意,而且并没尽“我”的全力去帮助老王,因此感到愧怍。

学生二:现实中,杨绛夫妇并没有给予老王太多的关怀.只是在坐车的时候“说着闲话”,在老王生病期间.并没有去看他,但老王对他们心存感激.在临死的前一天竟然拿着自己平常节省下来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而杨绛夫妇并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善待他,所以历经几年,杨绛感至4自己很愧怍。

学生三:作者对老王之死只是表面上的关心,文中“我也不懂.没多问”.就体现了老王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不是很高.正是因为这一点,作者感到十分内疚.老王是真的.用心待她,可以将自己宝贵的东西拿出来无私地给作者,而作者自己又为他做了什么呢?仅仅只是觉得有这么一个可怜的人.同情他.却没有付出真心的行动!故作者在内心深处有着恒久的愧疚。

学生四:幸运与不幸总是相对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当时的杨绛夫妇也并不幸运,但相比老王而言.作者又感到自己是如此幸运,所以她感到在老王有生之年.自己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帮助.与这位淳朴、真诚、善良的老三轮车夫相比,自己是如此惭愧.不免在内心涌现出不安和愧怍.所以作者呼吁那些幸运的人们,在生活中,将自己更多的爱奉献给更多不幸的人。

学生的理解在相互碰撞中渐渐深入了,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感悟,从时间的跨度、表现的平淡到精神的呼吁等方面来探究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从学生的谈话中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更加细腻了,课堂也在学生的互动中显现出生成的精彩。根据反馈的学情,评估教学的效果.是教师处理教材水平的体现。笔者觉得教师每教一篇课文.不能硬性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充满着变数,而且,教师的理想期望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师在时间的支配上应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老王教学反思 篇4

well,第六周只有三天。星期四两节连堂。梁老师说放完长假回来学生的状态不是很好,所以建议我搞一些活动。所以我搞了个古诗文知识比赛。准备这个比赛用了国庆七天的时间,因为弄那个题库实在是太麻烦了。不过经过这次后,以后再搞类似的比赛就有经验了。

比赛的内容是我们学过的古文内容和诗歌。重点在背诵和翻译。其实也只是换了个形式上复习课。当然这种形式更加有趣,更加能吸引学生。梁老师也说这种形式是很好的。而且我呕心沥血做出来的ppt还可以留到以后用。梁老师也觉得这种形式是很好的,她也表扬了我。只是还有很多细节的问题考虑得不是很周到。例如,在搞这个活动前我应该要想到如果电脑坏了怎么办?应该找出一个人帮我记录答题数,一个人管理纪律,一个人按ppt,一个人念题目(因为大声念了两节课题目,我的喉咙又痛了)但是这些我都没有想到,所以第一节课很吵,第二节课我叫陈静仪帮我管理纪律,就安静很多了。

虽然这样的形式是很好,但是我不知道有没有帮助到他们复习呢?我不知道在比赛进行过程中,我们班的同学关注的点是在题目上,还是在同学们的答题上呢?这些我都不知道。我等一下去问一下吧。如果这个活动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那么我就要反思了。

星期五和星期六都是上《老王》。我设计的教案是一个个题目串联起来,我觉得比较有逻辑的。但是指导老师梁老师看完之后对我提出的建议。她认为一个个题目串联起来,有的时候可能会漏掉,漏了之后又害怕又回头来讲,这样就变得跟着教案走了。不如把课堂设计成几个板块,每个板块解决一个问题就好了,这样学生不只能把握到课堂的重点,自己也讲得自由点。课文不用讲得太细,反正无论讲得多细,学生考试时的阅读分也不会很高。自己思考了一下,我觉得不用讲得太细还可以不割裂课文。

因此《老王》我设计了以下板块:

1、初步认识老王。(命苦)

操作:阅读1~4段,为老王填写简历

其实这个表格的答案都是从课文找出来的,但学生在填写这个表格时却感到很困难。我觉得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可能是学生没有养成答案从课文找的答案,所以很多时候我发现他们是在猜答案。第二是我又高估学生的自觉性了,肯定是很多学生都没有看过这篇文章(我看到他们好像连段落都没标好)。这提醒了我,以后上新课前一定要有一个浏览课文的时间;还有要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答案从原文来”这个万年真理。

2、深入认识老王。(善良)

这里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阅读5~22段,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且找出证据。(一个小组至少找一个)其实我本来的教学设计的重点也是这个,只是我把它拆分成一个个小问题了。果然变成板块,就容易多了。让学生来说,说不出来我再补充。

每一次小组讨论,我们班都很热烈,他们已经习惯了小组讨论了,但是昨天我发现庄泽倩她的参与感没有那么强了。平时庄泽倩都是他们组的`领头羊,但是昨天我却听到她有点生气地对宁尚豪说:“你怎么自己不找,就问别人”我意识到可能学生之间(特别是优秀的学生之间)对小组讨论没待见。这些我都要了解一下情况。

不过小组讨论本来就应该先自己思考再讨论的,这个我有时候就忘了,要反省。

3、作者如何对待老王。(同情——愧怍)

这部分是今天讲的。其中穿插了第八段和第十六段的语言描写。我请了两位同学分别读这两段后,请同学们点评。点评的时候我注意说明老王现在身体虚弱的状态,同学们也点评得不错,证明有认真听。我还叫一个同学表演那句“滞笨地转身”。他表演完后,我顺势问,大家觉得他表演得好不好。我说,李阳为什么表演不出那种感觉呢?因为他还很年轻,很有力。但是老王此时已经无力了。滞笨一词说明了他这种僵硬无力的状态。我认为我这样引导是很好的,起码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不过就是读和演的部分,同学们又high起来了。所以说控制纪律,还是很重要的。

最后就是重点了,理解“愧怍”相信同学们都能理解到因为杨绛觉得对老王还不够好,所以愧怍。后来我又补充了,杨绛最后一次看到老王的时候觉得他很恐怖,她没有感动,而是恐惧。所以因为觉得当时没有马上理解老王而愧疚。最后我用“了解一个人很容易,理解一个人很难。因为了解是用眼睛,理解是用心’’来结束课文了。因为说到最后已经下课了,我也不知道他们到底能不能理解到。老王这节课好像还没有深入分析“以善良来体察善良”这一点,看来我的功力还是不够啊。

其他工作:本周还带了初三的自习课。带自习课算是常态了,不过初三居然比我们初二要吵,这是我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