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2025/09/23教学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认识除法》教学设计(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掌握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0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对身边及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学习重点:

初步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学习难点:

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知识及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过程:

一、故事引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讲《狼来了》的故事:在北方有一个小山村,村里住着一个放羊娃,放羊娃每天都要把羊赶到对面的山坡上吃草,傍晚的时候才回来,这一天,他把羊群赶到了山坡上,羊儿们自己边走边吃,放羊娃躺在草地上看着蓝天白云发呆,实在是无聊的很,便想了个注意捉弄人,他在山坡上大声喊到:“狼来了,狼来了,狼来吃羊了”大家正在农田里干活,听到他的喊声,都匆匆跑来帮助放羊娃,(5个人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他高兴的哈哈大笑起来:“哈哈,我是骗你们的,哪里有什么大灰狼”农夫们气得扭头走开了。第二天,放羊娃又来放羊,感觉无聊的很,他又对着山坡喊:“狼来了,狼来了,“农夫们又相信了,又有4个人扛着锄头铁锹匆匆跑来帮助他”,(4个人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放羊娃大笑着说:“你们真傻,根本没有狼来”,第三天,放羊娃没事还是对着山坡喊:“狼来了,狼来了”可是村里再也没有人来帮助他了。没有人我们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生答“0”,好,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说不尽的0”(板书课题)。

师总结:小孩由于说谎结果:羊全部被狼咬死,自己也差点被狼吃掉,我们大家不能说谎,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二、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探究

1、找生活中的0

由于小男孩的不诚实,羊全部被狼吃掉,没有羊了可以用0表示,那么0除了表示没有之外还表示什么呢?大家回忆一下生活中在哪见过0?(让学生尽情地说)

2、0表示起点

刚刚有同学说直尺上也有0,你们都找到了吗?指给同桌看一看。

师:同学们请大家认真观察直尺,你还发现了什么?生:这些数字,是按顺序排的。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右边数字越大,也就是说,数越大,离0也就越远。A、从0到1是一段,用数字1表示;从0到2是两段,用数字2表示;从0到3是三段,用数字几表示?从0到4是几段?用数字几表示?;从0到5呢?

师:刚才我们数数的时候都是从几开始的?0还在1的前面,那这里的0还是表示没有吗?那0还可以表示什么?人们在用直尺量东西的时候,都是从0开始,0在这里表示什么?(起点)。用直尺量东西,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直尺上另一端到哪个数字,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多少。这个数字越大,表示这个物体的长度也就越长。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0除了表示直尺的起点,“0”还可以表示什么吗?

想想学校操场上的赛跑跑道,有没有见到0呀?看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注意强调:尺子的“0”起点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三、延续故事情境,学习0的加减法

(一)每个人都会做错事,但只要知错就改仍是好孩子。经过村长的'教育,放羊娃决定改过自新不再骗人了,于是村长就决定送给放羊娃1只羊,现在放羊娃有几只羊,怎样列式表示?

村民见村长送放羊娃羊了,第二天,有一个村民,也送了他一只羊,现在放羊娃有几只羊呢?怎样列式表示呢?到了第三天,又有村民送给放羊娃一只羊,现在放羊娃有几只羊呢?怎样列式计算?如果每天都有人送给他一只羊,到了第五天,放羊娃该有几只羊呢?

(二)放羊娃又有羊了,于是还是每天都带着羊儿去山坡上放羊

1、有一天,放羊娃去山上放羊,山坡的东边有3只羊在吃草,西边有2只羊在吃草,现在放羊娃一共有几只羊在吃草呢?怎样列式计算?

2、不一会西边的2只羊都跑到了东边,现在一共有几只羊在吃草呢?怎样列式计算?

3、时间长了,放羊娃觉得无聊极了,于是呼呼大睡起来。等他睡醒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羊不见了踪影。现在还有几只羊呢?怎样列式计算?5—5=0进一步渗透思想教育:要求孩子要认真做事,不能粗心大意。

四、趣味数学故事:零先生漫游记

传说最早的时候,数字界像一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片,乱七八糟,分不清正数负数,有理无理。人们只知道有数学这个东西,但谁也讲不出是什么。这一坛子东西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0。0在数字中是最小的,但是也是最有力量的。“0”先生在鸡蛋中沉睡了足足54亿年零几千万年,终于在8世纪左右醒了过来。他睁开他的唯一的眼睛,只觉得身旁漆黑一片,这时各样的兄弟都在他的身边乱窜。他想直起腰,但是连将自己舒展一下都不可能,他生气极了。0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他可以随便改变身边的状态。在“0”转念一想的时候,他的身边就出现了一个与生俱来的——和+,他抓起后,把这两样东西组合成了—+,这就是一把斧头,他抓住斧头,用力一挥,只听一声巨响,鸡蛋骤然破裂,所有的数字都解放了出来。其中负的东西向下沉,正的东西向上飘,一半变成了地,一半变成了天。

“0”高兴极了,但是他害怕天地会重新合拢到一起去,所以他就撑着正数和负数,但是他错了,正数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负数越来越多,越来越低,圆滚滚的O从此就被拉成了0。在最后,英雄满意了,但也筋疲力尽了。数字们都要推举他为国王,“0”喜欢过不受束缚、自由自在的日子,便婉言谢绝数字们的好意。从此以后,数字们为了敬重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便尊称他为“0”先生。

“0”先生过着神仙般独来独往的日子,有一天,“0”先生突然心情大好,想看看它所创立的子民——数字都在干些什么,于是,它到世界各地去巡查,结果是他感到又喜又忧,喜的是他发现人们就不再用绳子,泥板,贝壳了,而使用阿拉伯数字了。忧的是人类认为0不是最小的数字,也不是最大的数字,而是一个没有影子,没有尾巴的数字。特别是一些小辈们谈到他不是微微一笑,就是摇摇头,这使他感到特郁闷。但是,“0”先生是个谦和的人,他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他又开始过他悠闲自在的日子。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⑴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平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⑴独立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交流:出现多种情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平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交流书写)“平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

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还可以列成12÷3=4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说图意)

师: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

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展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6、小结: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习:

书上的“做一做”----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略)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㈠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参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1、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①、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②、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③、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8 8 8 8

17 2 6 3 5 4 4

④、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⑤、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⑥、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

、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

(2)、动手实践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

(4)、动手实践四:

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小学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参赛)》。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8÷4=2”进行巩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8÷4=2”的意义。

、形成练习

(1)、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请一名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动手实践五: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填出算式。

③、观看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提问:总共分几此?第一次每堆放几根?

④、指导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根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

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小题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根该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③、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

(3)、做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二的第一题

、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

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①、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②、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③、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④、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2、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①、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②、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③、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④、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⑤、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篇4

上课意图:学生在学完“除法的初步认识”后,很多孩子在解决问题时都是直接利用乘法口诀计算,对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不够明确。例如,同样是用15÷3=5这道算式计算“一共有( )个桃子,平均放在( )个盘子里,每份( )个”和“一共有( )个桃子,每个盘子里( )个,分成( )盘”时,对两题的理解混淆不清,即对于“将谁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求出的是几份”这些问题理解不透。这节课,我们将试图沟通“除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减法是一种“分”的运算,而除法又是“分”中的“等分”运算,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把知识教“薄”。

教学目标:

1.梳理比较“等分除”与“包含除”,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经历自主表征的过程,在对比中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3.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深人理解除法的意义,沟通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小磁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质疑,自主表征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除法。(板书:21÷3=口)等于几?怎么验证它是对的?

引导学生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作业纸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的表征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在交流比较中进一步明确算式表达的含义。)

二、沟通交流

1. 交流反馈自己的想法

(1)乘法口诀

(2)分一分,投影展示学生分一分的情况。

把21个圆平均分成3组,每组7个。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个)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

把21个圆,每组分3个,能分7组。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组)

2. 辨析,理解除法意义

师:两道算式中的“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对照两幅图说一说。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可以用减法算式表示吗?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减了几个3?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注重肯定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对比中,让学生直观感知两个“3”的不同意义,进一步明确“包含除”和“等分除”的联系与区别。)

3.对比,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师:观察减法算式和除法算式,这两道算式之间有联系吗?

小结:每次减3,减了7次等于0,说明21里面有7个3,像这样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相同的数,就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你们更喜欢哪种表示方法呢?为什么?

现在,我们从21个圆片中每次移走不同个数的原片,(第一次拿走4个,第二次拿走5个,第三次拿走6个,第四次拿走6个)你能用一道减法算式表示吗?

这道算式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同一题材的情境便于比较,有利于直观感受数学事实,有助于学生感悟除法和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呈现的答案,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除法和减法的关系桥梁,突破了难点。)

三、编题,巩固意义

自主编题

根据21÷3=7,你能编一道数学问题吗?

小结:不管是分什么,只要每份分得一样多,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除法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用生活中的实例表示21÷3=7,进一步巩固出除法的意义,有利于学生把握除法的本质)

四、总结,回顾意义

学了这节课,你对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