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肖邦故园》教案

2025/09/23教学教案

倚栏轩整理的《肖邦故园》教案(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肖邦故园》教案 篇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肖邦的作品《波兰舞曲》和波兰平原的图片,用音乐的溪泉和平原上的清风滤去心灵的喧嚣,为学生情感上亲近肖邦作铺垫。

导语设计:有人说,……

二.进入文本,感悟故园景物美。

(一)自读文本。

可以在网上搜索肖邦所作乐曲(舒缓一些的),作为背景音乐,轻声播放。学生在优美的音乐陪伴下优雅阅读,优美阅读。

(二)欣赏肖邦故园

[展示课件]大家能猜一猜我现在放的图片是什么地方吗?大家现在看到的图片相当漂亮,这就是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的家乡。现在让我们随同作者到肖邦的故园去走一走,看一看,或许我们能发现一些什么。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一位有幸去过肖邦故居的中国作家写的。肖复兴,著名的散文家,近年写了大量的乐评。(投影肖复兴《春天去看肖邦》的一段文字:略)

同学们阅读完这段文字后,请结合文章的第1、第2节,谈谈对这段文字的看法:肖复兴的这个揣测有没有道理?肖复兴文章中的一些话如何来解释?真正的肖邦故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肖邦故园》的作家为什么要花如此之多的笔墨来写这个贵族庄园呢?是不是一种写作策略上的失败?那又是为什么?(讨论)

(三)欣赏故园四季景色

1.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描写肖邦故园景色的语句或语段。肖邦故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2.课文中提到“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欣赏音乐《肖邦钢琴协奏曲》,再品读鉴赏,思考提出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感悟人物情感美。

(一)故园对肖邦。

[问题探讨]肖邦的传记中描写了这样的情节:因为在大庭广众之下,肖邦拒绝为俄国沙皇派到波兰的总督演奏,为了避免受到迫害,肖邦在1830年11月1日离开了波兰,前往维也纳,华沙音乐学院的孩子唱歌相送,他们还送他一只银杯,里面装满了祖国土,肖邦预感这一次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他哭了。此后他长期生活在巴黎,果然再也没有能够返回祖国。而文中所提到的肖邦故园,肖邦仅仅是出生后的几个月在这里住过,肖邦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巴黎完成的,为什么是这里成为他创作上的'源泉呢?为什么不是巴黎?

[讨论拓展]同学们平时的阅读体验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艺术家与他的家乡、与他的环境密切相关?

(二)肖邦对故园

肖邦在这里生活了几个月,这里真的会对他一生的创作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吗?这里的陶冶魔力真的就那么强吗?能不能从文中找一些话来说明?

(三)肖邦的影响

在前面我们讲到了故园之景对肖邦的影响,那肖邦之家因为肖邦而对祖国、对祖国的人民又有什么样的反作用?能不能从文中找一些话来说明?

(四)欣赏音乐,与肖邦促膝谈心。

一篇《肖邦故园》带我们走进波兰,走近肖邦,让我们懂得品味自然,阅读人生。阅读其实就是一种对话,与作者、与肖邦、与精神高贵的前人今人对话,以此丰富阅历,启迪心智,提升境界,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过程。故园之于肖邦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肖邦故园对于我们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肖邦之家的最大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听音乐――《E大调练习曲》(《别离曲》),说出你对肖邦是怎样的情感,以“肖邦,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四.欣赏品味,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在故园与肖邦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这篇文章也台肖邦的音乐一般,要奏出它最华美的乐章,让我们一起领略作者如诗如画如歌的细腻笔触。请大家一起充满感情地朗诵,(播放音乐)请学生找出认为写得好的段落,诵读品味。

五.整体把握,欣赏文章结构美。

再次浏览文章,大致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全文,看看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引导学生存疑、质疑。例如:

[讨论]文章开头已经有过对肖邦故园四季景物的描写,后面几大段的景物描写是不是重复?可不可以把后面的景物描写放到前面来?

六.作业布置。

《肖邦故园》教案 篇2

本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雅-伊瓦舍凯维奇奉献给我们的一部力作。作者以深邃的笔调,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和那种无法割舍的爱。

本文的设计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心中涌动着激情去研究,在美文的熏陶下涵咏如诗如画如歌的华美语句,与作者产生共鸣,与肖邦产生共鸣。

根据“祖国土”这一专题的教学目标,再结合本文,所以我制定的教学重点是:故园景色的特点,以及描写故园景色与肖邦音乐和爱国情感的关系。本文的难点是:①肖邦的音乐创作与他的故乡和祖国的关系。②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结合,沟通起来。

如何实现教学难点和重点呢?学生没有远离祖国,远离故土,怎样才能使他们理解故园情呢?而我们不是音乐教师,又怎么通过音乐鉴赏来实现文学鉴赏的目的呢?所以就需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情境,层层铺设,再步步深入,这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我对课文的教学设计分析。

一.课文的导入以《菊花台》为背景音乐,同时幻灯片上出现:“只听一支曲子。只为这只曲子保留耳朵。谁在这样的钢琴之夜徘徊?”的语句,这里是一个序曲。音乐为课堂营造了气氛,而通过周杰伦对肖邦的仰慕,让我们走进肖邦,看看他的故居。这里说明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肖邦音乐的不朽,他的魅力长存。

二.课文篇名是涉及“故园”,那么就安排首先看看肖邦的故园是怎样的,与他的音乐创作有何关系呢?那便是课件的第一篇章:美丽的'故园。这个部分是要理解课文中的“这片土地的景色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以肖邦的钢琴乐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慢慢欣赏课文中关于故园景色的描写,四季的美景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这是理解肖邦音乐的第一步,外在的景对人的影响,品读其中的真意。

三.要理解肖邦音乐还需要知人论世,肖邦与波兰的关系。第二篇章便是故园情几许。结合本专题,一个人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这种情节都不会变的。激发了学生要进一步探讨的兴趣,从而更好的研习文本。从文本中学生能找到答案,同时我作了相应的补充,比如在他离别时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在他异乡漂泊是是怎样的,这些为的就是让不曾离开过家园的学生理解肖邦当时的心情,当时的痛苦,从而在他的音乐中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至此,学生已经能够慢慢理解音乐的伟大之处,那正是通过那一缕乡音来唤起波兰人民的斗争,也就理解了舒曼对他的评价了。在这个过程中就适时抓住时机让学生听听《玛祖卡曲》,理解其中的那缕乡音。

四.由景及情,步步深入,让学生共鸣,设计的一个环节是“肖邦,我想对你说……”,让学生抒发出内心的情感

《肖邦故园》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

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二、检查预习

听写下列词语:

荒诞不经 茕茕孑立 玲珑剔透 浪迹天涯 通衢大道

寥寥无几 缱绻 雾缭烟绕 促膝谈心 蕴藏

三、关于作者、肖邦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时就写出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一直漂泊异国,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直到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公墓,但他的心脏被运回祖国。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肖邦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

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四、理清作品思路

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而且作者是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密不可分,所以上下文的衔接非常紧密,很难断开,为了教学的方便,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

第二部分(第3—8段),重点阐述肖邦故居以及它周围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的密切联系,强调了肖邦故居的朴素、简陋,周围景致的形、声、色的微妙变化,以及它们在肖邦音乐中的完美体现。

第三部分(第9—12段),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作者满含深情地写了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

第四部分(第13—19段),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乐中所获得的精神力量。主题在这里得到升华,强调了肖邦之家已经成为波兰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坚韧纽带。

第五部分(第20一27段),这是本文中最华美的乐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如诗如歌如画,令人陶醉、回味不尽。

五、文本研读学生速读课文,进行文本研读

l.肖邦故居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讨论明确:

热闹的处所,宫殿式的府第——简朴的小屋,朝拜的圣地,精神宴会的殿堂。

2.肖邦故居有哪些特点?它与肖邦的音乐创作有哪些联系?

——讨论明确:

特点:简陋、朴素

周围景致的形、声、色的微妙变化在肖邦音乐中的完美体现。“蔚蓝的色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3.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讨论明确:

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

——讨论明确:

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5.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

——讨论明确:

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们从小屋及肖邦音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六、总结

文章虽然大都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本文通过肖邦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地说明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而反过来肖邦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祖国与人就具有这样双向的意义。

七、品味语言

1.请学生找出认为写的好的段落,诵读品味。

这篇文章的景色描写十分出众,镜头时而拉远,时而推近,显得优裕自如,那些原本看似平淡无奇的景物,在作者的笔下却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光彩,他仿佛在为我们演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描画一幅清新秀丽的田园山水画。不仅仅如此,本文的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作者把音乐家的人生与自然景色描绘融会在一起,而这二者又与肖邦对波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热爱交织在一起,由人及事,由景及物,由故园到祖国,情感一步步地提升,这样,景语便成了情语,而情语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再现。

2.小结:

①出众的景物描写,仿佛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清新秀丽的田园山水画。

②景语成为情语,而情语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再现。

八、作业

l.积累词语

2.完成《学习与评价》

3.预习《发现》

《肖邦故园》教案 篇4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易错音字、多音字、难读字)。

冰雹 轻俏 涨满 咆哮 万卉 汲 双颊 汀 氛围 迸发

马厩 夙愿 通衢大道 茕茕孑立 瘠薄 缱绻 烙印 天籁

簌簌 命运多舛 玲珑剔透 估量 狐裘 窒息

二、辨别字形。

层峦叠( ) 翠锦 (bānlán) 晨(xī) 林()道 (liányī) (liao)望

飞流急(tuān) ( )耳欲聋 ()聋发聩 富丽堂() 张()失措 兵()马乱

养尊处() (è)运 (è)梦 不容()疑 雾()烟绕 无几

历尽()桑 孤苦 ()粉 玉琢 乔()打扮 遮() 浮想 心荡神()

三、解释下列词语。

荒诞不经 茕茕孑立

寥寥无几 雾缭烟绕

促膝谈心 曾几何时

四、整理文学常识资料,并填空。

1.弗雷德里克?肖邦是 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舒曼把肖邦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 ”,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嘱咐 。

2.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 当代杰出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散文家。

五、感知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二部分(第3-8段):

第三部分(第9-12段):

第四部分(第13-19段):

第五部分(第20一27段):

2.摘录文本中你认为精彩的词句,并赏析。

3.文本中你有什么疑问?请提出一两个问题。

课后练习

常规作业:读书、练字、练笔、摘录笔记。

一、巩固练习。基础知识部分。

1.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已经成为 、 、 、、 。

2.肖邦故居有 、 特点,它与肖邦的音乐创作的联系可以用文中一句话概括:

3.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密切联系,正如文中所说:

4.人们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是因为

二、迁移练习,阅读理解

品味肖邦

一理思绪,我缓缓地写下两个字??肖邦,也只有这两个字,才能涵盖他的一切:他的人生,他的音乐,他的灵魂。常常,入夜已深,我给自己开音乐party,只邀肖邦一人。

肖邦的音乐,风骨,人生,灵魂,用任何华丽的语言来描述都是苍白的。只有肖邦二字,才能涵盖他的一切.与肖邦一见钟情,始与何年何月已是随风而逝的事,不绝如缕的绕梁余音,却一直萦绕心间。 弹过肖邦的一些夜曲,玛组卡还有即兴幻想曲,却无法演奏出肖邦的感觉,仍忍不住想用自己的手指和心灵去触摸肖邦。

肖邦的音乐美得无以复加,尤其是他的夜曲,几近“天上人间”的意境,让人感到“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凄美与忧伤。仿佛置身月下,赏满地的落花,醉盈路的芬芳,真可谓“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陶然于听香之美。那飘逸的音符,从人类感觉所能及的最远端流淌下来,触摸着你的脉搏,携你一起轻舞飞扬。往往,我失去了想象,失去了语言,一任夜包容了我。音乐是黑夜有了呼吸,于是,和着音乐呼吸,枕着音乐入梦,伴着音乐生活,顺着音乐,我的泪在淌... ...

他的摇篮曲旋律多变,如天马行空,时而婉转时而激扬,但却蕴含了真正的宁静,让人内心变得透彻的宁静。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探究,更不要怀疑,只要聆听。曲子中,一切都是透明的,纤尘不染。干净、纯粹得本可以叫人心颤,但让人觉得若有一丝“心颤”都会破坏那种宁静到极致的氛围。 这才是摇篮曲的真谛,让听的人得到内心的宁静。

我偏爱肖邦。他不比贝多芬暴风骤雨般的热情,却有着“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之深沉;他不比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欲绝,却有着诗人般柔和的伤感;他不比拉赫马尼诺夫的沉重辽远,却有着“非人世”的细腻浪漫。在他华丽绝伦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垂死之痛,家国之恨”;在他优雅绝唱的旋律之中,蕴涵着暗淡的坚强与一生的遗憾。

品位肖邦。在听觉与视觉之间,闪现着他的一声。在清丽与忧伤之中,走出一位天才的精灵。我不由与他相对莞尔。

肖邦与王维

如果说要在十九世纪的欧洲乐坛选出一位用音乐来表达田园诗般优美意境的大师,人们可能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肖邦。这位才华横溢的钢琴诗人,音乐作品是那样地引人入胜,尤其是他的24首前奏曲和21首夜曲,洋溢著中国古典田园诗歌般的幽雅、宁静的美。肖邦不刻意追求意境,但他的许多小品中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段乐思,都充满著东方艺术家推崇备至的“神韵”,让人想起中国唐代大诗人王维空灵而意境深远的山水小诗。令人惊讶的是,一个波兰音乐家的作品,为什么能够与中国古典田园诗歌在艺术表现风格上产生异曲同工之妙呢?

把一个十九世纪的欧洲音乐家与八世纪的中国古典诗人相提并论,似乎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然而,我们在肖邦与王维这两位艺术大师身上,的确能够找到不少非常相似的地方:他们都热爱山水田园,向往和平宁静的生活;性情都远离世俗,清高孤傲;其作品都以小品见长,大都韵律生动,风格恬淡,清新简约,富有水墨画般的优美。他们简练的作品结构,白描式的主题,为人们营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更重要的是,在肖邦的钢琴小品中,我们体验到了古代东方艺术家典型的艺术表达方式,那就是:轻灵和含蓄。

用文学的眼光来解读音乐,其实并不新奇。音乐与诗歌,本是艺术大家庭中的两个同胞兄弟,一首好诗,不仅应当在意境上出类拔萃,耐人寻味,而且在音节、节奏和韵律上具有音乐的美;而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发自心灵的回响,是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是美感在艺术的蓝天白云间自由自在的翱翔,它与诗歌在意境的巅峰之上汇合,能够映射出艺术王国的无限风光。

就个性而言,肖邦是一个沉默寡言,性情内向、敏感的人,他对自己的祖国波兰一往情深,甚至在去世前也嘱托定要将自己的心脏运回故土。他的这种爱国情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故乡的自发和质朴的眷恋之情,而与政治无关。肖邦也是一个不喜欢热闹和世俗虚名的人。由于身体的衰弱,他回避了欧洲上流社会喧闹的舞台和动荡的政治生活,在远离尘嚣的地方为自己筑起了小小的蜂巢。按照李斯特的说法,肖邦的生活没有冒险,没有波澜,没有插曲,而感情和印象便构成了他生活中的主旋律。作为一位性格内向的艺术家,肖邦擅长用音乐抒发自己的心灵,他把对祖国和故乡的思念,以及内心世界的冲动、痛苦和狂喜,全部倾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以至于有人说,肖邦的创作不是在演奏钢琴,而是在和钢琴交谈。他的许多钢琴小品就像寂寞山谷中盛开的无名小花,充满著恬静而美丽的情怀。

王维是一位伟大的孤独者。安史之乱以后,他开始远离现实,寄情于山水田园之间,创作了一批轻灵优美的写景诗篇。作为盛唐时期多才多艺的杰出艺术家,王维不仅文采斐然,而且是出色的画家,同时他还擅长音乐,因此在他的山水诗中不仅充满著极其空寂的情怀,而且还带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广博而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陶冶,使他对田园山水景色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他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在音节和节奏上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艺术是相通的。音乐和诗歌,都是时间的艺术,用文字或音符来表现大自然的美,这是王维和肖邦最大的共同之处。而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的心境。当两位艺术家采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表达美的时候,只要拥有相似的审美情调和相似的心境,他们所营造的艺术效果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1836年,肖邦创作了一首《A大调前奏曲》,这首风格沉静安详、只有8个小节的音乐短章,与王维的那首意味隽永的小诗《辛夷坞》无论是结构还是在风格和意境上,都有奇妙的相通之处。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人们常常说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然而评论家们很少去关注王维诗篇中的音乐性。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可以表现在诗歌的节奏上,音节与音节的组合、语音的长短、轻重、韵脚的变化,以及音调上平仄的变化,双声、叠韵、象声词的运用,都能营造出音乐般的美感。而王维的诗歌,既有意境上的音乐美,也有韵律上的音乐美。在诗歌的意境方面,王维擅长以短小精练的白描笔法,简洁明快的线条和笔墨抒写大自然的清朗疏旷之美,恰如风中奏响的竹笛,婉约悠扬;在韵律方面,王维的诗歌创作,在音节和节奏上极为考究,往往带有抑扬顿挫的美感。听听他的小诗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首小诗音节琅琅上口,节奏舒缓悠长,这其中的安详和恬静,是否能让您想起肖邦的《F小调夜曲》中所抒发的心境呢?

肖邦是轻灵如风的。在所有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中,他是单乐章的小型曲式的大师。在他的一生中,没有创作过象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这样壮丽而气势磅礴的宏篇巨制,正如王维没有创作过令人荡气回肠的长篇歌行一样。肖邦的24首前奏曲,最短的只有8个小节,最长的不过5分钟,简短的篇幅,并没有影响优美的意境,而是为作品平添了不少耐人寻味的幽雅色彩。与之相似的是,王维所有最好的山水诗几乎都是五言绝句,短短的20个字,音韵宛然,大有以少胜多、尽得风流的“象外之致”; 而肖邦的作品,正如人们熟知的那样,具有浓郁的抒情和幻想色彩,使得他超越其他音乐家而成为当之无愧的“钢琴诗人”。他的玛祖卡舞曲、夜曲和前奏曲,优雅,空灵,柔媚,婉转,洋溢著纯真的气息。在夜深人静时聆听肖邦,仿佛能看见他优雅的手指从琴键上滑过,宛如清风掠过盛开著莲花的水面,让人置身于幽深而奇妙的诗情画意之中。他创作的大量抒情小品,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流畅与洒脱,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空旷与壮阔,更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宁静与空寂,犹如一首首玲珑婉约的'绝句,清新隽永,意味深长。无论是他的《降D大调前奏曲》、《e小调钢琴协奏曲》的慢板乐章,还是他的《降E大调夜曲》,那些简洁和鲜明的主题,清新淡雅的乐句,淡淡的忧郁和哀伤,质朴平和而又不乏优美的音色,不由让人自然地联想起王维的诗篇《山居秋暝》中描绘的夜景: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肖邦又是含蓄的。这种含蓄表现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富有节制的幻想色彩,以及他清新淡雅的作曲风格。从这一点上看,肖邦也许是最接近东方古典艺术理念的欧洲音乐家。他几乎从不追求以华丽的管弦乐组合敷陈浓墨重彩,也极少使用复调音乐,而是用淡淡的、如梦似幻的旋律线条简单地勾勒主题,这又与王维山水诗歌的白描手法极为相似。在肖邦的作品中,有一首著名的《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大概各位都很耳熟,它那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空寂之美,与王维的绝句《山中》相比,所表达的意境又何其相似: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见艺术家生活、成长的地理环境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非同寻常。而大自然正是艺术家最好的导师和最重要的灵感泉源之一。与许多田园诗人非常相似的是,肖邦十分喜爱乡村生活。他的许多钢琴小品,以极其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波兰乡村如诗如画的景色。如果说王维幽雅、恬淡的诗作得益于他的田园幽居生活和辋川的山水美景,那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波兰美丽乡村也为肖邦这位钢琴诗人的作品增色不少。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同胞、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故园的一番描述吧:“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著,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就好象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让人回忆起肖邦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悠扬旋律。

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地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对故乡深刻的眷恋之情,为作曲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源泉。是的,我们在此已无须用更多的语言来形容肖邦故园给这位钢琴诗人的精神启迪了。当一个艺术家以不可抑制的激情陶醉在美丽故乡的景色中时,无论他采用诗歌、绘画还是音乐来表达这种美,他总是以最自然的方式成为无可争议的诗人。从这一意义上讲,肖邦与王维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大师,以非凡的艺术才华,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在他们各自的艺术领域,为人类描绘了一幅幅清新隽永、美伦美焕的艺术画卷。

时文阅读,高考满分作文示范。

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记梵高的一生 (安徽考生)

梵高的一生,用孤独来形容是最恰当的了。梵高的作品,用永恒来诠释也不为过。但他生得如此出人意料,也许就是因为他活得如此的孤独,才让他死在情理之中;就像他的作品,生前的沉寂是如此的出人意料,而死后作品火得一塌糊涂亦在情理之中。

“如果生活中没有某些无限的,某些深刻的,某些真实的东西,我就不会留恋。”梵?高曾经这样说,而我像爱着我自己的生命一样爱着梵?高,梵?高的画,梵高的忧郁……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梵?高的绝望,世人的冷漠,不被别人欣赏的痛苦已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他是一匹良驹,但在那个年代里没有出现一个伯乐,一个也没有,于是,梵?高孤独的活着,那种活着比死亡更痛苦,尤其是当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种比死亡更痛苦的孤独时,为了结束这痛苦,他宁肯选择死亡。

当血红的鲜血滴到向日蔡上,我明白,那是梵?高为了摆脱孤独和冷漠向世人发出的最后低吟。活得如此的出人意料,于是死亦在情理之中。

终其种种,我不禁思索,难道真的是因为梵?高注定是一颗恒星,所以他一直孤独着?但是为什么老天连“高处不胜寒”的孤独都不给他?为什么让一个原本是永恒,是被人敬仰的人活在平庸之中?为什么连他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凡粟一粒,没有资格被别人尊敬?我不明白!上天既造就了一个天才,为什么让他活在孤独的痛苦中?难道天才是扣响扳机之后,鲜血溢满画页之后才能给予的称号?我不明白!我害怕这样的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

而他的画,和他的人一样,在世俗中沉寂了几十年,等到他死后才大红大紫!人们在梵?高作品拍卖会上争先恐后地喊出惊人的数字,虽然在情理之中,但是梵高已去,他拥有的只能是出人意料的孤独,却无法享受到人们对他的赞赏与虔诚!

点评:

本文以梵?高的一生为线索,述其生前沉寂的出人意料以及死后出名的情理之中,文字优美,无奈之中亦有讽刺意味。特别是文章倒数第二段几个问句强而有力,在抒发作者不平的心情,同时也在控诉着社会的不公!

文章行云流水,丝毫没有任何滞涩之感!(严敬群)

答案

四、

1.波兰 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2.波兰

课后练习:

1.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

2.简陋、朴素

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简陋、朴素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

3.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