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倚栏轩整理的《瓦尔登湖》读书心得(精选5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1
读了亨利。戴维。梭罗写的《瓦尔登湖》,其中有这样一段:"奴隶主拿出奴隶为她创造的十分之一的盈利给奴隶。也有一些人以做好事为名,雇佣穷人去他的厨房干活。但是她们为何不自己去厨房干活呢?这才是真正的做好事,你四处吹嘘说,自己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作慈善事业,也许你该拿出十分之九才对,否则社会只能收回十分之一的财富。究竟财富所有者的慷慨,还是主持正义者的疏漏。"
虽然索罗的某些思想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关于他这方面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
首先他说的.奴隶为奴隶主创 造的十分之一的价值。咱研究一下,这个十分的价值是奴隶创造的吗?我努力能创造十分的价值,他怎么还能去做奴隶呢。
所以说这个十分的价值里边只有奴隶的十分之一,才是公平的。
我在中学的时候,学到经济常识有一个概念叫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剥夺和榨取工人的利益".那个时候我就非常质疑,这一个观点。
如果一个人能带领100个年收入 万的人。最终获得年收入 0万的利润。而这个领导者获得 00万的利润。那么我觉得,这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好人,这个剩余价值是他应得的,是公平的。因为他的智商和能力和 00万的价值是相等的。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
行善并不意味着。领导者也要进厨房。他进厨房就是对她智商和能力的浪费。如果都去厨房的话,谁来发工资和养活他们。
所以,他这个都进厨房的观点,我认为是很可笑的。
如果每个人都在厨房。或者是只挣够自己吃喝。并不能给社会带来利益。也不能带领其他人生活的富足。社会的发展,靠谁?
我希望社会多一些能给他人带来利益,能让他人过上富足生活的人。而不是只能自给自足,甚至靠国家补贴,还去耻笑那些为社会和他人带来利益的人。
很多人的思维就是这样,要穷大家一起穷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能力的人带着大家都富起来。但是这个有能力的人赚的多的话,就会成为一个坏人。就会被这些人去唾骂。
我实在是搞不清他们是怎么想的?
这种思维模式,大概也是导致贫穷的根源吧!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2
七月的风,温暖和煦。轻轻拂过瓦尔登湖,泛起些许涟漪,又与梭罗睿智的面庞撞了个满怀。风中夹杂着野花的芬芳,麦芽的醇香,以及枝头两三个鸟儿发出的音符。这一切,胜似天上人间;这一切,仅属于梭罗所有——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瓦尔登湖,一间小屋,三两来客,几声鸟啼,一片豆子地,几乎便是梭罗生活的全部。他逃离现代文明生活而不消极避世,反而在这荒僻之地创造属于自己的极乐净土。想起《小窗幽记》里的一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边云卷云舒。”梭罗先生对这句话的诠释,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确实,梭罗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赞许,又值得我们细细玩味。现如今,我们都“走得太远,忘了为什么要出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在我们的生活确实夹杂着功利。遍地开花的补习速成班,受人追捧的成功学书籍,以及各式各样的成功人士讲座,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仔细一想,我们的生活不正如梭罗口中所说的“沉默绝望的生活”吗?,爱他人所爱,追他人所喜,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要摆脱这种生活,便是不做绝望的事情,爱我所爱,无问西东。
何妨想象这样一个场面: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搭起一间小屋,不大,只容得下两个人。闲暇时躺在金黄的麦子地上,做一个甜美的梦。日落时,可以挽着爱人的手,共赏良辰美景。在这片田野上,没有外人闯入,那无边的金黄便是此地宁静的结界,仿佛那一瞬便是永恒……我想,没有比这更浪漫更美妙的事了。而现实是,我们必须赶路。然而,在赶路的同时,我们何妨贪恋那一抹山色;我们何妨驻足,站在桥上看风景。在春江花月夜感叹“江月年年只相似”;在一片桃花林中洗尽铅华,歌尽桃花;在浪漫的香舍丽榭拾起一片落叶,遥寄情思。
这当然都是浪漫的想象了。可正如梭罗所言“我宁愿坐在一个南瓜上,并且拥有它,也不愿挤坐在一个天鹅绒的垫子上。我宁愿在大地乘坐空气自由流通的牛车,也不愿坐在观光火车的豪华车厢里,一路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上天堂。”,在梭罗的眼中,现代社会功利的污浊,将天堂的`安乐稀释如空气。我们在向往安乐的同时,难免会呼吸到污浊的空气。既然避免不了外界的污浊,我们为什么还要扼杀心中的那一份纯净呢?我们何妨留恋心中那一抹山色,给自己留些空白,暂时停下来,观赏漫山遍野山花烂漫。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爱上一个人,或者爱上这个世界……
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该稍稍放缓那磨得快要生锈的齿轮,缓一缓,慢下来,留给处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一些空间,一片山色。也许这很艰难,但这不可或缺。给我们自己一些时间,给这个时代一些时间,我们终会等到那一片山花烂漫,那一片云开月明。
留恋那一抹山色。当我们生命行将结束时,闭上眼睛,看见的不是一堆堆扭曲反复的数字和账单,而是一片山花烂漫,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在匆匆时光里,留恋那一抹山色;留一场故梦,把旧时光写进梦里,告诉自己,那一片山色,真美。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3
《瓦尔登湖》是一本极为优秀的人生哲理书,但从根本上讲,这本书更能扩大我们的日常视野,让我们从简单的生活开始学习知识。作者亨利·戴维·梭罗。美国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动物和植物学知识,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人文、地理和历史知识。阅读它,我们能在平凡与简单中真切感受生活的意义与趣味,也更能感受寂静之美。
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瓦尔登湖地处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城,离梭罗家不远。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
美国的19世纪是个辉煌的时代,一大批作家都深受超验主义【先验论】的`影响,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梭罗也不例外。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梭罗对超验主义更是身体力行,《瓦尔登湖》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他是在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为自己,也为他的市民同胞,还有当时与后来的读者们。
虽然每次读这本书,我都想吐槽一下在复旦大学对面小路里买的英语版!
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很好。这,本不是一本适合我的书,我也永远写不出那样的文字,它安静孤独的让人无法接近。
刚开始读的时候,它就是躲在迷雾森林深处的湖,越往深处前行,能见度越低,脚步也变得很艰难,当你心理有一丝厌烦时,就会一瞬间被弹出森林之外,它拒绝那些无法安静的人。
在不屑的努力四五个月后的某个上午,用了2个多小时,安静的阅读梭罗是如何开始在湖边生活,才开始和他一起慢慢入住在这一片森林和湖泊。
现在,这片湖总是欢迎我的来访,只要我想去,翻开书,眨眼就到。这本书会给读者一种很奇妙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告诉你什么是安静。那种安静是绝对的,就好像身处于湖中,湖底很暗很静,离开湖面越来越远,你可以自由的呼吸,却四肢无力,在不能为所欲为的时候,剩下的只有思考或者什么都不思考,就慢慢的下沉,看着亮的湖面慢慢远离。
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会看上10分钟,很有用。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4
不愿把美好的夏天牺牲在多余的玩闹中,时而坐在阳光下的门前,坐在树林间,从日出坐到正午,甚至黄昏。在宁静中凝思,认为这样做不是从生命中减去了时间,而是比通常的时间增添了许多,超出了许多。这,让我想起了梭罗。
梭罗,谁是梭罗?一个能从一片叶子中读出春夏秋冬的人;一个为大自然所吸引着,去触摸大地那隐秘根须的人;一个不被束缚在纷繁现实条条框框之内的人;一个栖居在黛山晚林之内的人。他是独特无二的,他是一棵树——它的伞样的形状,它不断迸发的枝条,它的蓬勃向上,它的扎进土壤深处的根须和承受阳光雨露的绿叶,尤其是它的支撑和独立。
845年,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阿尔柯特借了一把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树搭建,造了一间小木屋,过着出世的生活。从此,瓦尔登湖便成了他的湖。就如他所说的,那是神的一滴泪。在这样一个虫鸟鸣叫、鱼吻着水波的寂静处,他并不比一张豆叶、一枝酢酱草或是一只马蝇孤独;他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是牧场上的蒲公英孤寂;他不比密尔溪,或是一只风信鸡或是北极星,或是南风更孤独更孤寂。他既可如溪流中的浮木,亦可比拟为高高在上的英陀萝。按我们中国人的说法,那是不为浓妆淡抹所遮掩的底蕴、灵性。《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梭罗走进了她的心,用他的赤子之心来交换。因此他和自然间有一种若即若离,千丝万缕相系的关系。他和自然是水乳交融的,这种感觉是活在血脉里的。我相信你我皆有,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只不过它像那捉不住的风、飘荡的云,只当它临近了,轻轻拂动了你的心头,你才感知它,轻呼“它来了”。
梭罗懂她,爱她。他能让自己的灵魂因她得到平复。可他也说过,这样的生活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选择那样的生活。丢弃尘世,不顾城市,一门心思钻进自然,那只能说是一种效仿的形式,是虚假的。“人的价值并不在他的皮肤上,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碰皮肤”,重要的是心本身。世界无穷之大,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两种相同的生活,不同才是“人”称号独特性的体现。而人心本是向善的,对一切美好的东西,人心总能为其所吸引。不同的人为不同的美所吸引,顺着美的吸引,顺着心,跟着心走,你才能真正握住生命的须根,你才能找到你的挚爱与专有,打磨它,专心致志地做好只属于你的事——哪怕一辈子也许只有一件事。所以梭罗并不同他人一样,他希望自己不是过去所是的人,他只应了他的心,他并非一心钻进了隐士的理想,所以他想来时,他便来了,他觉得够了的时候,他也就走了。他不是顺从别人,他也不需要他人的'顺从,他就是他本身。
我们也许也应该只是我们本身,不,我们定须成为我们本身。但无论哪种的不同,它们却也有着共同的交点。在我认为那是,深刻和清醒,简单和平静。
什么是深刻与清醒?那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有时周围很喧嚣,可却没有一个声音能进入我的心底,无关紧要的谈话令人心生烦厌。而深邃且充满人生哲理的一刻对视,却令人颇为兴奋。我想那便是了。知道自己要什么,做什么,信什么。
而简单就是心灵的单纯。它不是要以多余的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而是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生命的最下限的东西;也可以是一种用最简单的视眼看世界。在繁杂的外表下,也可以简单的,就好象一个不解的数学问题,在拨开层层面纱后,始终离不开最基本的原理,而那就是生命本质。
最后是平静。在《声音》一章中的文字,引发了我对平静与躁动的认识。在我眼中,他们像极了两首曲子。一支来自森林深处,来自冥冥夜空。群魔在那里乱舞,围着篝火,张牙舞爪。幽怨从地底下爬上来,像蝙蝠伏在头上。这支曲子夹达着车鸣声、铆钉敲打声,寒冷和惧怕爬上脊梁骨,幽哀惧怕。而另一支来自月光下,花从中。是自然的琴声,婴儿的酣睡声,知了声。在潜意识中吸引着他离开噪音,漫漫走向瓦尔登湖,走向心湖。
在春天开始,经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在春天结束时,在心中荡开层层涟漪,在视野尽头总有一个亮得发白的光点。这是一个美好的日暮。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充满期待,赤脚在自然里走来走去,成了瓦尔登湖的一部分。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5
这是一个宁静的湖,通过写湖映射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书中充满哲理辨思,读完之后让人思考人生、生活、工作、社会、文化,深切的感受有几点:
体悟一:古典的往往是经典的。文章中作者多次引用《论语》《中庸》等中华经典文化,不仅感叹当时的外国人对我们的古典研究竟然如此之深,这是我们很多当今的中国人还不及的。
体悟二:关于人生的'易与不易。知道很容易,做到不容易,想到与得到之间,还有一个做到;恋爱很容易,婚姻不容易;忍耐和适应很容易,改变和改革不容易;理论永远是行动的先导,理论家不一定是实践家,马克思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实践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体悟三:一切都要从简去繁。包括我们的人生、生活、事业,在这个快节奏的当下,我们总是喜欢跟别人比,而不是跟自己比,活的越来越没有自己的样子,越来越没有自己的理想,甚至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也许就是我们想要的太多吧,往往忘了自己最需要什么,想明白了,就大胆去实践,活出自己的人生,也许不精彩,但对于你来讲,一定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