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情感文章 > 心情随笔 > 正文

心情暂借

作者: 李米苏2012/06/08心情随笔

我今天刚刚开通了微信,一个同事帮忙弄的。

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对此类新生事物完全绝缘的人来说,别人的好心施援,让我乐了整整一下午,本来今天出奇的忙碌,还被一个比李敖还拽的台湾人给骂了一通,心情很差的,可是开了微信就收到几个朋友的问候,让我的心情立刻就阴转晴了。

我大概极少听到自己的声音,微信之后,复听自己的声音,简直要起鸡皮疙瘩,别人的声音倒是比我好听,而且我觉得拿着手机录音也像自言自语似的,这种感觉很怪,小时候倒是去过电台录音,跟这个差不多,但当时有一个脸孔涂得雪白的主持人阿姨同我热络地讲话,问学校的情况,问我家里的事以及平时的兴趣爱好,然后就我的一篇文章开始漫谈。

那时候我常常往电台投稿,中午十二点半一到,就站在小巷口听广播。当时我家里没有收音机,广播电视局又距离不远,每天中午一过,广播电视局就打开了大喇叭,小城小,顺着风,那声音可以飘出几里地,我的文章常被电台播诵。

于是,小巷口就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男孩子站在那里一只耳朵竖起来,对着天空,听着风声。夏天他拿一把扇子奋力地扇,冬天他穿着一件棉衣瑟瑟发抖。如果当天有他的文章,他就欢欣雀跃,没有他的文章他的心情就阴沉起来,整整一个下午也不会好转。

不过,他这一点倒是好的,哪怕当天没有他的文章,晚上他也会如往常一样,静静地坐在台下,写自己的心情,时间早的话,他还会整整齐齐的抄写几份,一一装进信封里,写上某报社或杂志社的地址,第二天寄出去。

后来,他的文章见了报,有人看到了来祝贺他,他非常高兴。从小到大,在别人的眼中,他一直都是这样一个形象。人是怪怪的,不爱讲话,不合群,但心思非常细腻。小时候的我天不怕地不怕,人民日报也敢投稿,当然是石沉大海,但我从没有就此放弃过,因此就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报纸和杂志刊登了我的文章,相反,长大之后的我畏手畏脚,加之人又懒,很少投稿。

几年前,我通过一个杂志社朋友的介绍,替他们杂志写了一些文章,后来登了几篇,机缘巧合,被另外一个杂志的女编辑读到,她写了邮件给我,约了稿,再后来,我们就开始合作,但不是那种一字千金的稿酬,我的文章她也是挑选了才登,稿酬也不多。

几年下来,我陆陆续续给四家杂志撰稿,登得不多,退的和音信全无的更多,编辑好心的,偶尔会写几句话给我,希望我可以做一些修改,但我总是不听从他们的意见。我对爱情和生活的看法,总有自己的心思在里面,写出来之后,大概不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同,编辑怕失去读者所以不敢登,另外,我还写过一部分关于同志的文章,每次都被教育,或者请我改改,我也不想改,又懒得改,久而久之,就不大给杂志社写了。

后来的几年中,也偶尔会有小编辑约我写稿,写了之后没有消息了,有一本旅游杂志,我写了一篇给他们,登是登了,没拿到稿酬也没人联系,我也没心思管那么多,也就算了。

其实,我也看到过一些转载我的文章的报纸,还有一份是面向海外的,名字是署了,稿酬也没有。我还签过几家网络推广公司,小说被他们转卖给了移动和联通之类的公司,按下载量拿钱,钱多钱少我倒也不在乎,我给了他们几部同志小说,其中有一本还入围过一个网络文化大赛的八强。我希望很多人读到我的小说,正视同志,但如我所料,下载的并不多,但这并不影响我的心情,与其让那些不了解你的人瞎猫撞死老鼠下载了你的小说,花了冤枉钱不说还要骂两句,不如有心有情的朋友们细细的阅读,让他们进入你的世界和心里,了解一个真实的你。这才是我最希望看到的。

所以,我珍惜每一个同别人交流和对话的机会,虽然我是一个那么不善言辞的人,我喜欢听别人的看法和想法,让我随时都能收获和成长。得到了别人的帮助,我也一直铭记于心,虽然从不挂在嘴上,但心里有数。

我的心情也是时阴时晴,但阴晴转换还是快的,就像我刚被无理的客户骂了之后,得到了同事的帮助,开通了微信,又不自觉得笑出声了。我兴高采烈地跟好几个朋友互动,还不敢太大声音,怕身边的人笑。等哗啦啦进来好几条的时候,我又忙慌了手脚。

我是后来才知道,开通了微信,手机里和QQ里的人都能看到你,所以名字再也不敢写“李米苏”了,因为手机里的人有家人也有同学和朋友,如果人人都去百度搜“李米苏”,那我真的就出柜了,所以我把名字改成“你别吓我我胆小”,可还是有人直接问我:米苏,你最近好吗?

晚上和林棋儿逛了逛街,他心情不好,我们骂几句,他就高兴了,一路笑到中山公园,路遇的法国梧桐树叶子被他的笑声震得簌簌而落。

我说,别人讲我的风格变了,不好看。

林棋儿说,我也这样觉得。

我说,但我希望活自己的,轻松自在。

说完这句话,我们从亮着蓝灯的天桥下走过,低矮的绿树摇摇晃晃,空气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