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经典美文 > 生活随笔 > 正文

辋川行

作者: 蓝烟(西安)2019/12/18生活随笔

2019年5月26日,应众多蓝田文化爱好者特邀,文化学者、蓝田王维/四吕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效东先生,带领大家前往蓝田辋川,结合现场山水实景,对“王维二十景”中的部分景区进行探访式解读。

参加本次活动的主要人员是来自西安、蓝田两地的作家、书画家及文学爱好者,共计23人。早晨9点钟,一行人从南河大桥桥头出发,至下午6点多离开最后一个景点“鹿柴”,全程历时9个多小时。先后探访了5个集中景点:白石滩、金屑泉、孟城坳、文杏馆、鹿柴。在每一个景点处,张效东先生不但对本处景点做了详细讲解,还对周边景点做了拓展性介绍。

在探访每一处景点时,张效东先生着重讲解了根据王裴的诗词、根据走访调研、根据多次的实际勘察,如何考证出这唯一的景点确定位置。他一句句讲来,我们一字字聆听,在这形如车辋的二十里辋河流域,在这秦岭七十二峪中最长的辋峪峡谷,在这1300年前大唐诗人王维曾经月夜临听松涛的清泉边,不时回荡起年逾古稀的这位当代王维文化研究的权威专家,张效东会长那洪亮铿锵的绘讲声。

首先到达的是闫家村,这里是辋峪的最北端,这里有二十景中的“白石滩”。在这里,张效东先生通过对王维与裴迪的诗《白石滩》的诗意解读,分析了”白石滩“应该具备的三大信息:很大的滩;河谷比较宽,两边有二级三阶的台地可以形成村庄;水流比较缓,才能长绿蒲。根据辋河整体勘察情况,这里闫家村桥的北边,就是白石滩唯一的可选地址。在白石滩的西边是望亲坡,据说王维每次离开辋川或者从长安回来的时候,都在山头休息,深情地望着他母亲。在白石滩的东边是华子冈,当地人叫南山,道教神话传说里有一个神仙叫华子琪,据说他成仙以后就在这山上住。桥的南边,顺河而望,是一大片水面,沿边有绿蒲生长,这里就是二十景中的欹湖。

第二站是金屑泉,位置还在闫家村。在这里,张效东先生通过对王维与裴迪的诗《金屑泉》《北垞》《登裴迪秀才小台作》的诗意解读,分析了”金屑泉“应该在裴迪的家附近,裴迪的家在南山北垞下、面对欹湖,金屑泉是一眼很大的泉,水质也很好,泉水从裴迪门前流过,最终流入欹湖。顺着裴迪门前的小溪,逆流而上,在水泥厂的院子里,终于见到了这眼驰名的山泉。如今的金屑泉经水泥厂改造,泉眼已经包围在一个两米宽,近四米长的蓄水池中间,小心翼翼地掀开水泥盖板,水面距离地面一米开外,这股来自大唐王朝的泉水依旧咕嘟嘟的冒着水泡,从地下喷涌而出。

第三站是孟城坳,在官上村。在这个景区我们首先登上了东山坡上的临湖亭,亭外楹联: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王维诗《临湖亭》)。据张效东先生讲解,这个官上村原来是个关城,南朝的宋武帝刘裕带兵征关中时在此驻兵,起名望乡城,又因周围多柳,也叫柳城,这里也是王维到达辋川后的第一站。这个村子是辋川最大的村子,也许人来人往,不符合隐居的想法,才有了后来移居到白家坪的辋川山居,也就是后来的鹿苑寺。现在的临湖亭是近代修建的,并不在原址上,原址在路对面的供电铁塔处。这临湖亭本在欹湖延沿,就像是欹湖中伸出的一片孤岛,站在临湖亭上,周遭美景尽收眼底,倘若荷花盛开,自然是四面芙蓉了。在王维与裴迪的诗《孟城坳》《宫槐陌》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城坳在古城下,古城已经破败,但还可以登高望远,王维门前的小路——宫槐陌,是可以通到欹湖去的,而且距离欹湖并不远。张效东先生经过多次走访,终于从当地一位老人那里了解到:五十年代的时候,这些需要三四个人合抱的槐树还在,因为老树危及到民居,后来陆续被砍伐。现在官上村中心的这一条南北方向的水泥路,基本上就是二十景中的”宫槐陌“,当然王维的”孟城坳“也就在这条街道侧的某一处了。

第四站是文杏馆,在白家坪。我们驱车直达鹿苑寺遗址,远远地就望见那棵苍劲的王维手植银杏树挺立在路的尽头,在夏日的正午,阳光灌顶而泄,叶子在光线的透射下,斑驳着,魅丽着,亮中显碧,翠中透亮,一如那传说中的秦王水苍玉玺,把王维的诗韵悠远、田园惬意,深深地印刻在我们这些来自千年后的追逐者的心中。鹿苑寺的前身是清凉寺,清凉寺的前身是王维和母亲的住所——辋川山居。天宝三年,也就是王维去世的前三年,母亲故去,他捐故居为佛寺,就是清源寺,后唐末毁于战火,北宋年重修,取名”鹿苑寺“。这个景区也是王维辋川别业的核心景点,王维故居的所在地。据史料记载,在这棵银杏树的东侧有一个建筑,叫“文杏馆”,再往东是二十景中的“椒园”,在银杏树的西边有个二十景之一的“漆园”。在这个文杏馆的北边是斤竹岭,据说这里的斤竹就是王维从雁荡山移过来的,斤竹杆细、实心,很坚硬。据王维的诗《斤竹岭》可以知道,在这密密麻麻的斤竹林立之间有一条小路直通蓝关古道。在银杏树的南边有座山,叫飞云山,也是辋川峪子的尽头。《新唐诗》记载:“母亡,表辋川第为寺,终葬其西”,王维的故居就在大银杏树周围的几十米范围之内,王维的墓在故居的西边。1991年,有关专家学者呼吁建立王维纪念馆,快三十年过去了,艰辛的求索之路上,张效东先生怀揣着一颗坚定的赤子爱心,引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寻访者,一遍遍踏踩着王维的足迹,把辋川二十景中的绝大多数景点已经完全确认具体位置。

第五站是鹿柴,在哑呼崖村,端南正北的沟道上,这也是二十景中最着名的景点。王维的一首《鹿柴》,享誉中国文学史,这首诗描写的空山、人语、返景(影)、深林、复照、青苔,给人以写意画面的无限想象,由于地理构造的特殊,所产生的奇异景象,耐人寻味而浮想联翩。传说王维在这沟里养鹿的时候,雇佣上边村里一哑巴看鹿,忽一日,老虎来犯,哑巴疾呼,吼声震山,虎逃走,哑巴善言,此后地名为“哑呼崖沟”。这条沟大约有一公里长,两边都是陡壁悬崖,上下口均收束,可以想象,如果把两端围挡起来,在沟道里养鹿的话,完全是可能的。虽然王维的诗里没有提到鹿,裴迪的诗里边说“不知深林事,但有麇麚迹”,说明这地方确实有鹿经常出没。当地人说,崖上消减土富含无机盐,时有野鹿光临,舔食该土。顺着沟道一直上到顶端,视线豁然开朗,是一个小型平台,向前可见远山,青山绿水,云蒸霞蔚,终南仙境近在眼前。上村尚住零星人家,有一村妇围观而至,问:高处何以饮水?答:梁后沟里担。众人唏嘘:农人辛苦,可亲,可敬!

一次质量上乘的探访活动结束了,大家恋恋不舍地在“哑呼崖沟”沟口依依惜别,临别时道不完的低声细语,久久松不开的亲热握手,蓝田文化的深厚魅力将会随着大家的各自走向,在一个又一个新的地面上辐射,散热,点燃一颗颗热爱蓝田文化,热爱王维辋川文化的爱心。

辋川的山水,涵养了王维的禅意空灵,于是有了流传千古的着名诗篇。辋川的山水慧质兰心,这个深藏秦岭闺阁的仙子暗香袭人,你若肯来,她定不负君!毛主席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