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情感文章 > 心情随笔 > 正文

学诗,何其乐也

作者: 王先运2019/11/19心情随笔

开始学诗,那还是小时候的事了。小学三年级的老师,是一位孤身老人,本家爷爷。我们几个小伙伴白天跟他上课,晚上跟他作伴。那时还没破“四旧”,他家有好多书:竖排的《三国志》、线装本《东周列国》,等等。但因为年纪小,还都看不懂,他就拿一本唐诗来教我们。字少,句短,顺口,感觉有趣。《乌衣巷》的“昔日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老师解释道:“就是我们家的燕子,飞到别人家去了。因为这里‘王谢’的王,指的是东晋宰相王导。我们家的‘王’是‘三槐王’,而王导是三槐堂王氏的先祖。”当时我就特自豪,咱宰相家人呀,更提高了学习的兴致。现在想想,真是童稚可笑,他王宰相“干卿底事”?我也写诗,同样因为字少,觉得容易凑齐。和小伙伴一起,“创作”了“雨后出家门,村东把草寻;喂得猪羊壮,供奉有钱人”等“诗篇”,倒也记忆了农村孩子“业余猪倌”的乐趣。

再学诗,那就是五十年后的今天了。去年退休,移居“云间”。这里文化底蕴深厚,街道就有诗社,所居小区就开有“方松诗词课堂”。我作为“插班生”,重拾旧好。

然而,对于小学生时候“极容易”

的事,却使身为大学老师的我方知其高深。在课堂上,我仅处“辨入声、识平仄”的扫盲阶段。老师年前布置作业:每人交一首诗。半夜忽来灵感,极兴奋地爬起,写下“老夫聊发少年痴,初学仄平乐不支”。然而,苦思下联而未得,时至今日尚未完成。老妻就笑我,“笨,二十几个字都凑不齐”。我辩解:小时候我一夜能写两三首呢,现在追求的是高质量。给她举例,古人作诗也是犯难:晏殊当初吟得“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久未得出下联。后“出差”途经扬州,在大明寺内休息,读墙上题诗《扬州怀古》时,大加赞赏。请来其青年作者——江都县尉王琪,向其讨教。王琪帮忙对出“似曾相识燕归来”,遂成为历代传颂的名句。妻戏谑,“那你是有‘晏殊之才’了?人家可是大文豪呀”。妻拿着我草稿横看竖看,突然道:“来来来,我做一回你的‘王琪’”。然后她提笔续上:“三月写瘦一池水,两年吟就半首诗。”

学诗,陶冶情操,增强底蕴,没想到还可以和谐家庭,何其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