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好文章 > 美文摘抄 > 正文

什么时候说我爱你

作者: 夏景2011/03/30美文摘抄

法庭上,父亲正在痛哭流涕,可是被他亲手打死的孩子,却什么都不知道了。

面对法官的追问,这个做父亲的男人,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打他,只是因为太爱他了。”

爱他,就要打他?

难道这就是做父母的,表达爱的方式?

类似的话还有:“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材”,“棍棒出孝子,惯养仵逆儿”。仿佛父母不动手,就是对孩子没有诚意。

虽然现在的父母,大多都认同体罚孩子是不对的,但还是能看到孩子有被父母暴打,甚至失去生命的新闻。

而几乎每一个父母,说出的话,都如出一辙:“我是因为太爱他(她)了呀,我不想看到他(她)不好好读书,小偷小摸,以后只能去坐牢。”

一个女人,写来这样一则故事。

女儿一直乖巧听话,是她最大的希望和寄托。偏偏高中关键时期,竟然恋爱了。虽然发誓说不会影响学习成绩,但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是跟那个男孩子在一起。做母亲的很着急,再三劝服,孩子总是说不能分手。

当母亲的不能忍受,每天一睁眼,想的就是女儿在浪费时间,不好好学习。那么,很有可能,她将考不上理想的大学,或是干脆考不上大学。随后,便是一幕幕令她内心恐惧的画面:

孩子将没有一份合适的工作,只能在街边摊做小工。没有好工作,意味着找不到层次高工作强的男朋友,没有好的男朋友,就意味着女儿这一辈子都将很辛苦。结婚后不如意怎么办,生了孩子没钱给他好生活怎么办,二十年后,失业下岗怎么办,那时她也老了,帮不上女儿怎么办?

悲惨的画面,像动画片一样,一页一页从她的眼前翻过,女人仿佛已经看到女儿让人揪心的生活,越想越难过,越想心越焦虑。她不能再忍受下去了,于是母女俩在一次争吵之后,她指着女儿说:“我不会再说你一句,你也不要再叫我一声妈。”

竟然说到做到,真的不跟女儿说话了。

转眼一年半过去了,女儿每天上学放学,回家吃饭做功课,进进出出,她不再跟孩子说一句话,家里的气氛,冷到了冰点。连丈夫都说,不想回家了。

女儿一直没有主动跟她认错,也没有跟那个男孩子分手。成绩一般,没有进步,也没有落后。她能看得出来,母女俩的冷战,让女儿并不好受。孩子一见到她,表情就很痛苦。但就是不肯认错。

一年多的时间,她心里其实并不比女儿好受到哪里去。可是这就是爱呀,女人这样说:“爱之深,恨之切。我只希望她能有一天明白我的用心,知道我不理她,其实只是爱的一种表达。”

一个朋友,讲起自己和父亲的故事。

从小,父亲对子女就要求特别严格,一点事情做不对,就会上纲上线到做人做事上面去。比方给大人端碗,没有用两只手,父亲就会说:“太随意,像个二流子,会给人留下坏印象。”一次不改,罚不许吃饭,二次再犯,就要挨打。

父亲打孩子时,用朋友的话说,就是特别变态。一方面不许孩子哭,一方面要不停地让孩子认错。认错的声音还必须很大。

朋友说:“虽然年纪小,也有尊严。对父亲这样让人面子扫地的做法,心里恨透了。”

十五岁后,父亲不再打他了。可能见他个头已经足够高大,也考虑到他的自尊。但还是会常常训斥,一点点小错,就会跳将起来。骂得狠时,他甚至想,还不如动手打呢。

到了三十岁,他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不再怕父亲,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也越来越察觉到当年父亲教育方式的拙劣和残酷。心中怀着不平,他跟父亲很少说话。

不仅他这样,其他几个兄弟姐妹,也都如此。总觉得父亲给自己的心灵创伤太重,而且多年的打骂,已经无法跟父亲亲近起来。在他们心里,父亲是个让人不想靠近的人。

几年后,母亲去世了。

没有了母亲的家,无形中就好象散了。

父亲没有告诉他们几个子女一声,突然有一天,就悄悄离开了这个城市。

半年后,他们才知道,父亲去了南方一个城市,利用自己建筑师的资格,开始了新的工作。

朋友特意去了一趟南方,他看见父亲的工作间,是一个工地的简易房间,父亲头发全白了,正坐在桌前,看着电脑。见到他进来,不由一愣,看得出有点激动,可却依然板着脸,什么都不说。

他呢,他也假装这只是巧合,而并不是刻意来看他。父子两依然没有什么话,尤其是父亲,似乎比起他记忆中的那个严肃样子,更倔强更不好惹了。说了没几句话,他竟赶他走。

朋友说,想去父亲住的地方看一看。

父亲说:“有什么可看的?不就是一床一桌一板凳?”

朋友说:“你这样在外面,我们不放心。”

父亲冷笑道:“你们眼里早就没有我这个人了,何苦这个时候猫哭耗子?”

话说至此,气氛顿时难堪起来。朋友最受不了父亲这种怨恨的口气,不客气地就顶了回去:“眼里没有你这个人,我跑这么远来干什么?”

父亲说:“是想看我的笑话吧?你们这些个小兔子崽子,对我什么时候有过好态度?我当然知道,我在你们心里,是没有一点份量的。”

朋友就说:“那你曾经那么打我们骂我们,态度就好了?我们在你心里,就有份量了?”

他这脱口而出的话,让父亲顿时呆住了。他一定从来也没想过这个问题,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然的,难道孩子还会计较其态度?

是的,他对孩子的态度一直不好,可那还不是为了他们好吗?

话不投机三句多,父亲一把将他推出了门,不跟他再说话。

第二年春节,父亲竟然也没有回来。想到大年三十,老头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孤零零的过节,朋友和弟弟姐妹于心不忍了。看在妈的份上,也不能这样下去吧。

找了个时间,他和弟弟,再一次去了南方。这次是要将父亲带回家的。

去了才知道,父亲得了结肠癌,正一个人住在医院里。竟然也不跟他们说一声。

朋友的眼泪奔涌而出,多年积压的情感,再也憋不住了。他扑在父亲的身上,就号啕大哭起来。他说,他这哭声里,真是含义太多了。有对过去岁月的痛悔,也有对家庭关系的遗憾。到了这个时候,父亲还要装酷,还不跟他和弟弟好好说话,他们做得稍微不对,老头还要指责他们。

终于,有一天,朋友见父亲精神尚好,就对他说:“我们能不能在不多的时间里,平静地,温暖地,亲热地,像一家人一样,好好地相处一段时间?”

父亲愣愣地看着他,张张嘴,想说,又闭上了。

朋友就拉住父亲的手,说:“爸,你就不能对我们好好地说一句,我爱你吗?”

父亲似乎听到了多么可怕的话语,他不知道该怎么对应,索性闭上了眼睛。

这时,朋友将嘴俯在了父亲的耳朵旁。他说他拿出了从没有过的勇气,对着父亲说出了:“爸爸,我爱你。”

父亲无语,连身体都没有动一下。可眼泪,却从闭着的眼角里流了下来。

朋友说,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往往不会在特别快乐,极其平和,或是家常融洽的时候,向家人表达爱意。

如果有一天,要说“我爱你”这三个字了,常常伴随着非正常的状况。

或是训斥,或是揍人,或提要求,或为辩白,或遇惊恐,甚至在有家人临终前,才会听到“我爱你。”

对孩子残酷暴力,将孩子活活打死的父母,如果,能在孩子活蹦乱跳,呀呀学语的时候,常常温柔地将他抱在怀里,轻声但坚定地告诉过他:“爸爸妈妈很爱你。”

那孩子还会犯所谓让他气急败坏的毛病吗?还会偷钱去买零食,还会成绩一塌糊涂,还会欺负同学跟人打架,还会离家出走,沉迷网游吗?

不,一个时刻能感受到有人疼,有人爱,有人保护的孩子,他的心里,也会涌现出很多的爱意。他会因为爱父母,而不去做让父母伤心的事情。

同样,因为孩子不合自己心意,就用暴力惩罚的父母——不管是冷暴力,还是语言暴力,也是不会正常表达爱意的人。爱可以是甜的,酸的,苦的,但绝对不能是冷的,凶的,恶的,这些字眼,本身是与爱的本质相违背的。

大人,要弄清楚爱是什么,都不容易。何况,要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该有多难。

惩罚,可以很容易豢养出一个失去心灵自由的孩子,但要唤醒爱的能量,却是非常艰巨的。

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爱时刻挂在嘴边。简单而又轻松地,将它们说出口。

一岁时,他从床上滚到了地上,妈妈赶紧将他抱起来,搂在怀里,用手摸着他的背,一遍遍说:“妈妈爱你,妈妈爱你……”

四岁了,他在商场见到了一个玩具,一定要买。可是家里的玩具已经够多,没有必要再买一个,于是爸爸将他抱起来,一边向外走,一边对他说:“别吵,再吵要打屁屁了。爸爸爱你懂吗?”

十岁时,他跟同学打架,撕破了衣服。回到家,妈妈一边给他换衣服,一边批评他,不许他下次再跟人动手。说完这一切,会自然而然地亲亲他的脑门,说上一句:“妈妈爱你。”

十八时,他离家去上大学了。父母送到火车上,叮咛唠叨了无数的话,这些话的中间,会自然而然带出这样的句子:“每天要按时吃饭睡觉,一定不要着凉,我们爱你,最好隔天能打一次电话。”

二十八岁,他结婚了。婚礼上,父母当着所有的人说:“我们一直都那么的爱你,从今以后,也会像爱你一样爱你的媳妇。”

三十八岁,他带孩子要出门去旅游,跟父母告别时,他抱抱他们,说“多加保重,爱你们。”父母则捧起孩子的小脸,说:“一路听话,爱你。”

四十八岁,父亲去世了。临终时,他们彼此用“我爱你”做了告别。

五十三岁,他和妻子的银婚纪念日,当着孩子,朋友的面,他对妻子说:“我爱你,老婆。”

……

这个世上,还有什么话,能比“我爱你”更有力量,更能包容?它深藏了责任,宽恕,勇气和幸福,几乎包含了我们生存的所有精神需要。是一个家庭最有营养,也最能带来影响的元素。

可是,我们却常常难以将这三个字说出口。反而更愿意代之以拳头,怒骂和冷眼。

当下,此刻,就是现在,让我们放下手里的一切,对孩子,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