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好文章 > 好的文章 > 正文

闲话“好人”

作者: 风雪夜归人2013/06/08好的文章

闲话“好人”风雪夜归人

在我的“个人日记”里,有一篇《关于“好人”的对话》,话题便是什么样的人算是“好人”。

说起来,在目前的这种社会状态下,谈论所谓“好人”“坏人”这样的话题,其实已经没有多少意义。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快速“更新”,早已从“有钱能使鬼推磨”进步到了“有钱能使磨推鬼”,几乎没有人再对什么“好人”“坏人”之类的陈腐之论再感兴趣。然而我却偏偏是个习惯于胡思乱想的人,而且由于天性愚钝,往往习惯于对那些在别人看来纯属于“小儿科”的低级问题追根究底。也是闲来无事乱翻书,无意间竟从季羡林老先生的书中为自己那篇《对话》找到了几点依据。

先说“好人”。季老先生一直坚持自己是属于好人,他给“好人”一词下的定义是:“我除了考虑自己以外,也还考虑别人,我不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能教天下人负我’的曹孟德。这就是天公地道的好人标准”。接着,季老先生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对其“好人标准”进一步做了量化分析:“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

季老先生是世所公认的学界泰斗,又是一位历经百年风雨的世纪老人,他的话我相信无疑都是真理。但我却总觉得只以“为他人着想与为自己着想”的百分比来作为划分“好人”与否的标准,似乎稍嫌不足。因为他这个百分比若具体到某一个人身上,实际上却难以衡量。有时候就会使我们自然想到,以前那些出家修行的僧人绝大多数都会是“好人”。因为谁都知道,信奉佛教的人都信奉“四大皆空”,讲求“无我”境界,而且是以救苦救难、普渡众生为终极理想的。既然“心中无我”,自然也就不会“为我着想”,那不就是“心中无我”而只有他人么?这样说来,那些慈悲为怀的出家人应该个个都是百分之百的“好人”。然而实际的情况却也并非如此。事实上,自古以来身为和尚而为非作歹的也并不少。如此说来,仅以“为他”与“为己”的多少来作为划分“好人”与否的标准,并不准确。何况一个人只要是正当的为己考虑,即便是为己考虑的多些,也未必就不是好人。

所以,若依我看来,一个人只要心地纯正,心无邪念,不会去存心害人,既能够采用正当手段去谋求自己的正当利益,也能够尊重别人的正当利益,而不去做损人利己之事,便也就可以假定为“好人”。若用季老先生的话说,便可算作是“及格的好人”。乍看上去,这个标准似乎不高,似乎人人都能够做到,然而在这当今之世,真正能够符合这标准的又能有多少?倘若依照古人的标准看来,其实这也只能算是勉强作为一个“好人”的最低标准。

记得以前曾看到过中药铺的门前往往贴着一幅对联:“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那意思说得很明白,一个人积德行善,本无须非得人见,但求得自身存心端正,上不愧天,下不愧人,便可处之泰然。其实,这幅对联强调的核心只是一句话,即“无愧于心”。大凡一个人立身处世,尚能真正做到“无愧于心”,即不欺心、不欺人,便也就进入到立身处世的一个很高的境界,也就可以说一个地地道道的好人。

古人强调“修己先修心”,“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礼记·大学》)。把“正心诚意”作为立身处世的起点。若用佛家的话来说,则是“唯观心一法,最为省要”。“心者万法之本,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达摩大师《破相论》)。可见“存心”二字实是区分“好人”与否的根本标准。“正心诚意”,就是要立心纯正,心无邪念,不欺心,不欺人,真诚地对待自己,真诚地对待他人。一个心术不正、心存邪念的人,无论其怎样刻意地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好人”,在本质上无论如何都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好人。

记得《朱子治家格言》里有一句话,是人人都熟知的:“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倘若一个人做点好事便唯恐天下人不知,只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而不是发自己内心真心要去做这么一件善事,那对他又有什么意义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其实经常看到,有些专心于人情世故,热衷于以小恩小惠笼络人心、哗众取宠的人,表面上很会“关心”“体贴”他人,而骨子里却是蝇营狗苟,怀着某种“利己”的动机。他那“关心”的背后,究竟是为着什么,恐怕也只有“天知道”了。这就正好应了荀子的那句话:“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了。

在现代人的观念中,“好人”一词其实早已不那么受人尊崇了。不知道再过若干年以后,这个名词的含义会是什么? 201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