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经典美文 > 生活随笔 > 正文

旱塘

作者: 虎鲨2019/12/27生活随笔

旧时,勤劳的山里客家人都会在自家门前或屋边荒闲空地挖上一个大约一丈见方、一米深的鱼塘,放养十来二十尾鲩鱼。冬至这天,什么农活都不做,简简单单吃完中午饭,男主人就扛着锄头来到自家鱼塘,先堵住来水,然后在塘基挖开一个缺口并放上一个菜篮或网兜,任由塘水肆意倾泻而出。眼疾手快的孩子们则负责守在缺口旁边监视有无鱼儿逃出。水快放完了,肥肥的鱼儿开始活蹦乱跳起来,这时该男主人大显身手了。下塘捉鱼的人追着鱼团团转,被溅了一身泥水,在塘边围观的老人们、孩子们大声地叫喊着、指挥着,女主人张罗着各种装鱼器具。捞完鱼,邻居们又忙着比鱼、估鱼、称鱼、洗鱼、宰鱼,笑逐颜开,好不热闹。

平时养鲩鱼、冬至吃鲩鱼,从表面上看,只是山区客家人平平淡淡的日常琐事,实则沉淀了一代又一代客家先民独特的生存、生活智慧。

《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早在三千多年前,周公就通过土圭法观测太阳测定了冬至,认为冬至是下一个年份循环重新开始,是天地阳气兴作渐强的大吉之日,这天要举行隆重仪式,祈求消除疾病与瘟疫,减少荒年与死亡。《后汉书·礼仪》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冬至这天,朝廷百官休假,商旅歇业,亲朋互访,赠以美食,大家欢欢乐乐地过上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对于我们山里客家人来说,冬至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丰收节。秋收结束一段时间了,粮食已经颗粒归仓,稻草已经晒完堆好,家人与耕牛过冬已安然无虞,自家养的鱼儿也已膘肥体壮,是该给自己放个假了。况且,“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期就是冬至过后的一个月,植物凋零,动物冬眠,寒冷也会给人们造成极大不适,除了添衣加被,保证睡眠,饮食方面也要进行适当调整。俗话说:“今冬进补,明春打虎。”传统思想认为,在冬令时节多吃一些温热滋补、富含蛋白质的食材,可以把精华物质储存在体内,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来春就可以少生病或不生病。所以,客家人集体选个日子放塘捉鱼,夸耀自己今年的劳动成绩,鞭策彼此来年的进取之心,也奖励一下平日家人习惯清汤寡水的口腹,一家人围坐一桌,热热闹闹地饱餐一顿——在辛苦清淡日子中不时找出满足和鼓励,生活才有奔头。

“山里客最爱水中物。”在山环水抱环境长大的鲩鱼,体大少刺,肉质结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嫩而不腻,易于吸收,甘温无毒,有开胃、滋补、明目、平肝、祛痰、祛风、治痹、截疟、治虚劳、抗衰老、暖胃和中、利水消肿、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在《本草纲目》《本草拾遗》《本草求真》《医林纂要》等医学着作均有记载,据英国科学家迈克尔·克罗夫研究,鱼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为人类健康提供了最基本的营养,在人类早期进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人们在世界各地的人类古遗址也发现了大量鱼类和贝类残骸。所以,鲩鱼特别适合具有骨质疏松、身体瘦弱、食欲不振、水肿、肺结核、冠心病、血脂较高、产后乳少等症状的老弱病残孕人群。客家人吃鲩鱼喜欢原汁原味,把鲩鱼宰好斩成长条形大块,放在大锅油煎一下再加入适量清水,不需各种花里胡哨的调味和复杂频繁的步骤,只放少量姜丝、陈皮、草果、砂仁、香菇、油盐,大火将水烧开后,把鱼肉翻转煮另一面,用小火煮至仅剩底汁,起锅装盘,撒上些许葱丝、香菜。这样做出来的鱼肉,鲜滑香嫩,原汁原味,清淡有营养,老人孩子都爱吃,既满足了自己的口腹之欲,也为越冬御寒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多余的鱼肉还可以煎成鱼干,用豆豉炖着吃,最清香,也最开胃,不需要配菜就能吃一大碗饭。

鲩鱼是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食性简单,生长迅速,个体大,产量高,但也存在烂鳃、肠炎、赤皮瘟、出血病等几种高死亡率的常见鱼病,民间素有“鲩鱼不瘟,富得发晕”之说。冬季新鲜泉水少,鱼塘淤泥深厚,蓄水不足,不利恒温,溶氧量低,病菌猖獗,不利鱼儿越冬。所以,冬至放塘捉鱼,大的就留做食材,小的就找个临时安身之所寄居几天,先把鱼塘一年来沉积的淤泥和喂食剩下的草渣全部清离,借着冬日残阳将塘底曝晒三两日,然后修整、消毒、蓄水、漂净,再把小的放回鱼塘,这样可以消除鱼病隐患,提高鱼儿成活率。清出的淤泥、草渣放在塘基上晒干,就是明年种植鱼草、蔬菜的重要基肥。这样,明年又是一场大丰收。正因为如此,我们客家人一般都把放塘捉鱼并净化水质的全过程叫作旱塘。

鱼塘带给客家人带来了三个真真切切的生活便利:一是源源不断地提供了物美价廉的美味食材,“白吃不厌总是鱼”,招待贵客和庆祝节日可以现捞现杀,非常方便;二是若遇火灾,可以马上就近提水施救;三是炎炎夏夜坐在门口,看着鱼儿在月下莲底嬉戏,享受着阵阵清新凉爽的过塘风,瞬间神清气爽,如今早已洗脚进城的人们对这种“亲水情结”依然独有钟爱。从人的生存和生命情感需要的角度来看,建筑的审美属性在于建筑的适应性,即建筑物本身的择地、方位、布局、朝向对人的生存、生活和生命情感等需要的最佳适应性,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风水”。客家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始终将天地万物与人类视为一个休戚与共的有机整体。客家先民自中原大地溯水而来,逐水而居,凭水而生,虽然居住的山区地势复杂,但传统民居基本都自觉严格遵循“背有靠山、前挖鱼塘”布局,认为这门前鱼塘是“足以荫地脉,养真气”的“风水塘”。小小一个鱼塘,深刻体现了客家人的传统哲学生态观。

《舌尖上的中国》有这样一段话:“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信宜山区客家人利用山泉水养殖的鲩鱼,已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广东省首个水产类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并被评为2012年广东省最具人气土特产第二名。“谁家煮鱼暗飘香,散入吾窗尚未凉,此香味中闻姜葱,今夜谁人不断肠?”不管离家多久、多远,永远都忘不了冬至旱塘那天晚饭家家户户餐桌上飘起的鱼香。愿每一个冬至无法回家旱塘捉鱼的客家人,都能在这寒冷的节日中找到能让自己心头温暖的一抹,给自己所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都送上一句:“冬至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