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经典美文 > 短故事 > 正文

童年印象之婚俗

作者: 曲素梅2019/12/18短故事

我出生在山东胶南的一个小山村,村子里只有七八十户人家,但那里的风土人情给我的童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那时,村子里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哪户人家娶媳妇了,每当这时,姥姥总会带着我去看热闹。

娶亲的人家头一天要把姑、姨、舅、姥爷、姥姥等长辈亲戚接来“坐席”,称为“吃小饭”,要住到三日才走,其他亲戚在结婚当天或结婚后的一个月以内带上麦子、粉条等贺礼前来道贺,称为“送大饭”。邻居也要送贺礼,称为“送小饭”。在我家乡“小饭”是四碗小米饭或四碗面条,有的地方为十二张单饼加四个菜,还有的地方送饺子。“吃小饭”的在婆家坐席,吃的就是邻居送来的“小饭”,条件好的家庭有时嫌弃送的“小饭”不好,会自己做饭招待亲戚。其它来客均由邻居代为招待,称为“代客(ki)”,将来邻居家有红白事的时候是要还席的,如果你招待的不好,将来人家也还的不好,山东人称报复别人为“还席”一词就是这样由来的。

娶亲的人家,头一天还要炸一种食品,叫“翻花”,是给“送大饭”和“送小饭”的回礼用的。在那个食品严重不足的年代,每到这时,那家屋子里飘出的香味会让我们这些小孩子馋得直流口水。这时大人们会再三叮嘱,千万不要到人家里去,馋嘴是很丢人的事,这样的孩子会被认为是没有家教。所以我们这些小孩子只能在那家的院墙外吸着鼻子闻上一闻,只盼着第二天妈妈“送小饭”回来后,托盘里能有“翻花”做回礼,但大多数人家只给“送小饭”的回一点花生或瓜子,“翻花”只给“送大饭”的回礼用。

我小的时候正值“文革”,结婚讲究从简,不准搞封建社会那一套,所以迎娶的时候也是极其简单,到了半下午的时候,村子里的半大小子们把村里的锣鼓家什拿出来,在村头敲锣打鼓等候新娘子,全村的小孩子几乎都会跟着凑热闹。当送亲的队伍到村口,锣鼓家什就会迎上去,跟在送亲的队伍后面,大家前呼后拥把新娘子接到婆家。

每当看到村子里的人结婚,姥姥总会说起她那个时代结婚的场面,语气中透着一种优越感和对现在的不屑。

姥姥出身于大户人家,到了姥姥这一代,由于父兄们好赌,所以家道败落。有人曾给她提过一门亲事,那是另一个镇子上的大户人家,儿子在青岛念洋学堂,后来他家里听说姥姥家属于空架子家庭,而且姥姥的父亲已过世,担心置办不起嫁妆,迎娶时给他们丢面子,便反悔了。

有一次,姥姥随家人一起听戏,在戏台前见到了那位少爷,姥姥经常说起这件事,说他长得眉清目秀,穿着蓝色长袍,梳着分头,一看就是读书人,她看他时,他也在远远地在看她。那时,大户人家的女儿不能随便抛头露面,看戏就成了最好的相亲机会,许多女子就是在戏台前被大户人家的少爷相中,然后来提亲的。从姥姥的语气中可以感觉到姥姥对他是一见钟情的,也许这算是姥姥的初恋吧,这一眼让姥姥终生难忘。后来舅姥爷为了面子,为姥姥准备了“五抬”陪嫁,那家听说了,对这桩婚事很是后悔。

姥姥的那个年代,婚嫁讲究门当户对,若哪家门户相当的人家有未嫁的姑娘,男方便可请媒人为其说媒,当女方同意了,由媒人向女方要来姓名和生辰八字。男方找人看过八字后,若双方八字相合,两家就可以议婚,称为“投契”,由男方带上礼物去女方家写婚书,婚书是一种契约,在封建社会具有法律效率,不可轻易毁婚。

“投契”以后,在结婚前若遇上节日,男方要去女方家送礼,称为“过礼”。

大户人家很讲究陪嫁,至少要陪送“五抬”,除了日常用品,还要有五种家倶:饭桌、箱子、椅子、带抽屉的桌子、炕柜等。在山东木材较缺,家具比较昂贵,“五抬”陪嫁也算是有面子的家庭,小门小户只能陪送“一抬”或“两抬”,顶多陪送“三抬”。最丰厚的陪嫁为“下圆坊”,一辈子所用所需都由娘家置办齐全,包括新郎新娘死后所用的棺材都给置办好。曾经有一财主,给女儿置办的嫁妆就是“下圆坊”。他自认为置办的非常齐全,没有任何疏漏,便得意地宣称如果谁能说出他为女儿置办的嫁妆还有不全的地方,他将赏给他十吊钱。

没想到他家一个做饭的仆妇对他说:“老爷,我出嫁时,我爹还陪送了一对小金锤,让我俩砸核桃吃,你置办的嫁妆里没有。”

老爷深感意外,便问她:“陪嫁如此丰厚,为什么会沦落为我家煮饭的佣人?”

仆妇回答:“只因我丈夫抽烟、耍钱、玩女人,最后全败光了。”

财主一听,立刻赏了仆妇十吊钱,然后把准备好的陪嫁全都收了起来,说:“我本以为把他们这辈子所需都置办好,可以让他们过一辈子幸福的日子,但现在看来这会让他们不思进取,莫不如什么都不陪送,让他们自己学会挣家。”

从此,即使再有钱的财主也不再“下圆坊”了。

不管旧时还是现在,结婚都要选个好日子,但旧时对结婚的日子更重视,需请人查日子。查日子以女方八字为准,因为女人嫁到婆家的日子会对婆家的生活产生影响,决定着婆家今后的运势。查好日子后,由媒人和男方带上礼物,把写有男女双方姓名、八字和结婚日子的红贴送到女方家里,对于娘家来说这叫“要人”,女方同意后,男女双方将准备嫁娶。

每当看到新时代迎娶的简单和条件的简陋,姥姥总会对我们讲旧时的结婚仪式,迎亲时新郎骑上高头大马,带着迎亲的队伍去女方家迎娶。新娘要开脸上头,梳洗打扮好后,女方家在厅堂里摆上两把椅子,由仆妇搀扶新娘到椅子上与新郎相对而坐,称为“对面”,“对面”仪式中,最重要的一环,新郎新娘需要交换礼物,这样就算成婚了。

两家如果相距较远,需住一晚,第二天返回,若路途较近,需当天返回。后来由于战乱,日子穷了,迎亲方式简化,男方只派一顶轿子去迎接,到了婆家由男方出来迎接过门。建国后,不准搞封建社会那一套,所以没了轿子,新娘只能由家人陪同,走着去婆家。

送亲的队伍有男女宾客各两人,跟婆(成年女仆)一人,把轿(跟在轿边伺候小姐的女仆)一人,抬嫁妆的若干人,这要根据嫁妆多少而定。

新娘要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到婆家,新郎下马在前面领路,谓之领新娘过门。新娘头戴罩头红(有些地区称红盖头),需由两人搀扶下轿。过门后,举行拜天地的仪式。若娘家为小户人家,上轿前没给开脸上头,需在轿内先开脸上头才能下轿。

姥姥说,她家曾有个亲戚,收养了一个女儿,有位财主因大房不生养,要娶二房,本来讲好的是平头,但到了结婚那天,却说是小,娘家便不让上轿,直到男方又送来信说是平头,才肯上轿。娘家人嘱咐闺女,如果男人不出来接她过门,就不要下轿,那样是当小妾迎娶了,对别人的称呼,男人叫什么,她就叫什么,若不然就会跌了身份。旧时,小妾的地位很低,辈份上只能和大房的儿女平辈,称自己的丈夫为叔叔,大房为婶婶。迎娶时只能走侧门,死后也不能从大门往外抬,而且不能进祖坟。

姥姥还说起祖上的一件事情,她的姥姥娘家曾是方圆百里有名的财主,除了有一家当铺,还拥有其它商铺和几百亩良田,后来因为一个小妾在正房死后想扶正,大房娘家人不同意,没能扶得了。这位小妾很受姥姥的太姥爷宠爱,他便用钱为小妾买称呼,族人若没有吃的或穿的,只要肯按正妻的称呼叫她一声,她便会出钱接济,这样,没几年就把家败光了。由此可见,妻与妾的名分在那时有多么重要。

现在结婚后的三日回门是指结婚第三天回娘家,但在家乡的婚俗中,三日回门是指结婚第二日,新娘由邻居接去,结婚的第三天送回来,称为“三日回门”,回门后要去拜祭祖坟。

结婚第四日是新郎去拜见岳父岳母的日子,要当天返回。

媳妇回娘家是要娘家人来接的,结婚第四天,娘家可以来接回去,住两天再送回来,称为“搬四送二”;也可以第六天来接回去,住四天送回来,称为“搬六送四”;还有第九天接,住六天送回来的称为“搬九送六”;最长的是“搬十二送九”,但这种情况很少,除非娘家离的远。若回娘家的日子赶上月末,就等过了月再回,往返不能跨月。在以后的日子里,媳妇未经婆婆允许是不可以随便回娘家的,如果娘家势力弱,再遇上个恶婆婆,娘家来人接,婆婆可以拒绝,所以有的女子嫁的门坎高了,一辈子都没能回娘家。媳妇回娘家,男人是不可以跟着的,记得小时候,村子里有一男人跟着媳妇回娘家,被人嘲笑为“回姥姥家”。

为了使结婚显得热闹,结婚当晚要闹洞房。婆家在炸“翻花”时会为新郎、新娘制作一种精美的油炸甜品,是二人新婚之夜边说话边吃的,称为“拉呱棋子”,闹洞房的主题就是逼着新娘交出此甜品让大家分享。整个过程是以闹新郎为主,闹到最后也没交出的,新娘会被认为有智慧。参加闹洞房的只能是小叔子辈,比新郎年长的,辈份高的都不可以参加。

岁月悠悠,童年已经远去了,时代在发生着变迁,许多的风俗都被现代文明所取代,这些只能成为沉淀于内心的美好记忆了。